“一位45岁的男性患者因长期打鼾、白天嗜睡,确诊为中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我们叫‘OSAHS’,医生建议他使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也就是呼吸机治疗,但他却认为他打鼾只是呼吸道的小问题,转而网购了磁鼻吸、止鼾唇贴等一系列号称‘止鼾神器’的产品,花费数千元尝试‘根治’。结果三个月后,他因夜间缺氧加重出现高血压危象、心律失常住院。”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睡眠医学中心吕云辉主任讲述的这一案例,揭示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盲目相信“网购神药”的致命风险。
止鼾=治愈是掉入“网购神药”陷阱
“首先根本原因还是对这种疾病的认知不足,许多患者误以为既然打鼾=睡眠呼吸暂停,那么一定是止鼾=治愈。实际上,这种疾病是上气道塌陷导致的复杂病症,需要系统性治疗,而不是局部缓解。”
吕主任提醒我们,确实有不少患者反映随时都可以从网络电商平台搜索到以“根治打鼾、无创无痛”为噱头的广告宣传,这些患者还问是不是真的有效,很多时候正因为患者对正规治疗手段可能存在恐惧,又看到一些包装打造得很先进,可能是高科技产品,从而轻信掉入陷阱,更有患者因“病急乱投医”而忽视产品合法性核查,所以一定要提高警惕。
现有药物都存在局限性……为何没有“特效药”?
“这种病没有所谓的特效药。一方面是因为它病理机制复杂,它是由上气道解剖结构异常(如舌根后坠、鼻中隔偏曲)、神经肌肉调控失调、肥胖等多因素共同导致,单一药物根本无法解决所有病因。”
“另一方面,现有药物存在局限性,好比是呼吸兴奋剂(如乙酰唑胺),也仅能对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有效,且可能引发副作用(如电解质紊乱),而像抗抑郁药(如普罗替林),则是通过增加肌肉张力缓解症状,但疗效有限且长期使用风险高,大多数患者比较熟悉的局部用药(如鼻喷剂),也仅能暂时改善鼻腔阻塞,无法解决舌根后坠等核心问题。”
吕主任告诉我们,由于国际共识与药物审批的严格性,目前还尚无药物通过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对这种疾病的根治效果。所以,任何宣称治愈打鼾和治愈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神药”,都属于非法医疗广告。
认准三种科学方案,看看你适用哪个?
“当前也有针对这种疾病的科学方案,大家认准这三种:1.口腔矫正器(阻鼾器);2.手术治疗;3.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吕主任告诉我们,阻鼾器的原理是通过前移下颌骨扩大咽腔空间,减少舌根阻塞,它的优点是便携、无创、价格较低(约千元),但缺点是仅对轻中度患者有效,需定制且初期佩戴不适,适用人群是单纯打鼾或轻度至中度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因此是不是适合用阻鼾器,需要医生的专业评估,而不是擅自网购阻鼾商品盲目使用。
手术治疗的术式包括悬雍垂腭咽成形术,又叫“UPPP”、颌骨前移术等,优点是针对结构性异常可短期改善通气,缺点是复发率高(5年内约30%),可能遗留鼻音、吞咽不适等后遗症,适用于轻中度阻塞型患者,无严重肥胖或颌面畸形者,更需要医生专业、审慎的评估。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也就是呼吸机,这种治疗方案用得比较多,原理是夜间佩戴面罩,通过正压通气维持气道开放,优点是它是国际“金标准”,对所有分型及严重程度均有效,可同步改善缺氧和睡眠结构,但必须长期使用,唯一不足可能是携带不方便,这一方案适用于中重度患者及手术失败者,尤其是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
它是终身性疾病,得做好治疗之外的关键管理!
“一定要清楚我们的治疗目标并不是消除鼾声这么简单,而是纠正缺氧、保护心脑功能。所以一旦确诊,患者需摒弃捷径思维,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选择规范的方案。”
“做好治疗之外的关键管理也很重要,一是生活方式的干预,比如患者有肥胖,那么医生会告知,您减重5%-10%是很有利于管理的,还有侧卧睡眠、戒烟酒、避免镇静药物等,都是生活方式的调整;二是共病管理,比如合并甲减、肢端肥大症者,需要同步治疗原发病,医生也一定会这样给医嘱;三是牢记定期复查,每3-6个月要进行多导睡眠呼吸监测,只有复查才能让医生评估您的治疗效果和调整方案。”吕主任提醒。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吕云辉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睡眠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国睡眠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老年医学会睡眠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医学发展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云南省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