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患者对吸烟危害的认知存在致命误区,今天我想通过几个真实病例揭开这些‘想当然’的错误观念,帮大家看清吸烟如何悄悄摧毁我们的肺。”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万兵教授告诉我们。
误区一:“吸了30年烟最担心的肺癌没得,却得了慢阻肺病”
“58岁的患者孙先生有30年烟龄,每天至少一包烟。去年开始频繁咳嗽、气喘,爬四楼要歇三次,他却以为是年纪大了的正常现象,直到走几步路就嘴唇发紫,才被诊断为中度慢阻肺病。肺功能检查显示他的肺活量只剩正常人的40%。”
万兵教授告诉我们,孙先生直到确诊慢阻肺病仍不敢置信,他说:“吸烟不是只会有肺癌风险吗?我每年体检都会查有没有肺结节,一直很关注,我这个慢阻肺病是不是‘老年病’,和吸烟无关?”让孙先生困惑的认知错误点就在于不知道吸烟会导致多种疾病,认为慢阻肺病是老年专属病,错了!4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高达13.7%,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都与吸烟有关。
“我打个比喻,你吸烟时,烟雾中的焦油、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像‘砂纸’一样反复摩擦你的气道,引发慢性炎症,尽管早期可能无症状,但你的肺泡和气道已悄然受损,直到肺泡破裂、气道狭窄。因为我们的正常肺泡像小气球,吸烟会让它们肿胀、破裂,形成‘肺大泡’(见图1),失去弹性,氧气交换效率下降。而炎症导致黏液分泌增多,气道被黏液痰堵住,呼吸越来越费力,这就是气道狭窄。”
图1:肺泡结构示意图
误区二:“吸烟只要不咳嗽没症状,就肯定不会是慢阻肺病”
“35岁的小李是建筑工人,每天两包烟,体检发现肺功能严重下降,但他坚称‘我不咳嗽也不喘,肯定没病’,直到一次受凉后感冒,急性发作被送急诊,才确诊了慢阻肺病。
万兵教授分析,和小李一样有着这种认知错误点的就是“我没症状=我没生病”,其实真相是慢阻肺病的早期就像‘沉默的杀手’,如隐匿性损伤,肺功能丢失50%时也可能无症状,但肺泡早已像漏气的气球,还有肺功能检查很多人不愿意做,嫌麻烦,但不知道它就是诊断慢阻肺病的金标准(见图2),只需要做些吸气、呼气检测,就能测出气流受限,比CT更早发现肺功能损害。”
图2:肺功能检查流程图
误区三:“低焦油/过滤嘴香烟更安全”
“45岁的曹先生抽了30年‘低焦油香烟’,本以为这样就能完全防住有害物质,不料检查发现他的肺却肿胀如‘水桶’,还压迫心脏,不得不接受肺减容手术。”
“他们的认知错误点在于认为‘低焦油=低危害’。其实烟草公司的“降焦减害”是骗局,因为人会出现一定的补偿行为,比如吸低焦油烟时,人会不自觉深吸、多吸,实际摄入有害物质更多。而吸烟本身全盘有害,焦油仅是4000种有害物质之一,尼古丁、一氧化碳等同样致癌。”
误区四:“慢阻肺病=咳嗽气喘,扛扛就过去”
“55岁的老王确诊慢阻肺病后仍吸烟,半年后因呼吸衰竭用上无创呼吸机,生活质量极差。这个病例中患者的认知错误点就是把慢阻肺病当做是慢性病,认为不用积极治疗。”
△吸烟前后肺部对比图
万兵教授告诉我们,吸烟对肺的伤害过程远比我们想象的更狡猾,它不会让你一夜咳血,却会用数十年时间瓦解你的呼吸,就像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当你出现症状时,已经为时已晚。所以,没有“安全的吸烟量”,只有“尽早戒烟”这一条生路。
“我们建议高危人群每年要做肺功能检查,尤其40岁以上吸烟者、一些接触烟雾粉尘的厨师、矿工等。戒烟要越早越好,如果感觉自己烟瘾大无法戒断,可以到呼吸科的戒烟门诊,其实戒断反应通常在2-4周就能消退。”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万兵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哮喘学组委员,学术秘书;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协会呼吸病分会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协会变态反应学会常委;南京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委员;江苏省“333”人才;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主持省自然、省社发课题各1项,参与国自然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