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缺氧时胸闷、憋喘等症状特别明显,可那个25岁小伙子的症状却‘藏’得特别深。他只是隐约觉得身体略微不适,检查过后我们才发现他已经发展成呼吸衰竭,情况特别危急。”
在《看呼吸》此前推出的直播节目“血氧反常藏危机,稳住波动有妙招”中,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副主任医师迟晶回忆起了一个让她心有余悸的病例,提醒大家警惕一种易被忽略却非常危险的缺氧。
25岁小伙甲型流感引发重症肺炎,发展成呼吸衰竭却难察觉
“那天小伙子来就诊时几乎看不出异样,但一问才知道,从下车走到诊室这短短一段路就让他气喘吁吁,在诊室外坐下休息一段时间才逐渐缓解。”
“我们一听便察觉到了异常,立即安排他进行胸部CT检查,结果显示他的肺部已经有多处病灶。小伙子还一脸茫然地补充说,他若是坐着不动几乎感觉不到任何不适,还以为就是最近加班太忙、身体太疲惫了。之后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更让人揪心,小伙子确诊为一型呼吸衰竭,进一步检查发现他是感染了甲型流感,还引发了重症肺炎,需要住进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
“这种情况在医学上叫沉默性缺氧,简单来说就是指患者血液中的氧含量其实已经明显下降,但本人却感觉并无大碍,不会有明显的呼吸困难、气促、胸闷或者剧烈咳嗽等缺氧或者肺炎的典型症状。一般情况下,没有基础肺病的人群血氧的范围是95%-100%,这位患者的血氧数值可能已经降到了94%甚至更低,但他的身体却没有发出强烈的警报。”迟晶医生讲道。
老人更易出现沉默性缺氧?易被忽视的反常迹象是重要提示
“老年人出现沉默性缺氧的情况更常见,而且症状更隐蔽。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对缺氧的敏感性会降低。负责感知血氧水平的化学感受器和神经反射会变得迟钝,无法及时向大脑发出缺氧警报。许多老年人患有慢性心肺疾病、糖尿病或是神经系统疾病等,这些疾病本身就会导致活动后气短、乏力,使得新出现的缺氧症状被误认为是‘老毛病又犯了’。”
“尤其在病毒感染时,老年人的免疫反应可能不那么剧烈,不会出现年轻人典型的高烧、剧烈咳嗽等症状,但病毒却可能在悄无声息地损害肺功能。另外,一部分老年人有轻度认知障碍或痴呆,他们可能无法准确描述自己的不适,或者干脆忽略了身体发出的信号。”
“老年人的家属就要担起重任了,当发现家中老人变得不爱说话、精神萎靡、总想睡觉,或者突然出现意识模糊、答非所问、找不到路、不认识家人,以及总是抱怨浑身无力,连平时轻松完成的走到厕所、自己吃饭等事项都变得困难,还有说一句话中间需要停顿好几次、说话有气无力需要侧耳才能听清,那么就要警惕沉默性缺氧了。除此之外,还有老人心率增快甚至持续超过100次/分钟、口唇和指甲床发紫,这是缺氧的典型标志,但出现时往往血氧已经很低了。”
小小仪器却能探测病情,4类人尤其需要经常监测血氧!
年轻人或许不会出现以上老年人的特殊症状,那么如何才能及时发现沉默性缺氧呢?这时候,一款简单实用的小工具,即“指脉氧仪”,便能发挥关键作用。
大家都知道,血氧是反映呼吸与循环功能的重要参数,也是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关键依据之一。如果长期处于血氧不足的状态,可能会给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那么,哪些人需要特别关注血氧监测呢?迟晶医生告诉大家,“一是慢性肺部疾病患者,包括慢阻肺病、支气管哮喘、肺炎、支气管扩张、肺间质纤维化、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这类人群的肺部通气或者换气功能本身存在问题,比如慢阻肺病患者气道狭窄、哮喘发作时气道痉挛,容易出现突发缺氧,监测血氧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二是有特殊生活习惯的人群,包括长期打鼾者和长期酗酒者。前者可能存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夜间睡觉时容易出现短暂缺氧,长期可能损伤心脑血管;后者因为酒精会抑制呼吸中枢,降低呼吸频率,可能导致其血氧逐渐下降。”
“三是高负荷工作或者学习的人群。每天工作、学习超过12小时的人,往往久坐不动,呼吸浅而慢,肺部通气不足,容易出现轻度缺氧,长期可能引发疲劳综合征。四是孕妇。孕期女性血容量会增加,血液中氧气被稀释,加上胎儿也需要消耗氧气,孕妇出现轻度缺氧的概率更高,监测血氧能更好地保障母婴健康。”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迟晶
重医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营养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呼吸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秘书,咳嗽亚专科能力提升项目慢性咳嗽亚专科建设项目省级工作组重庆市秘书,重庆市医院协会血栓与止血管理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第一届委员兼秘书,重庆市生物信息学会呼吸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 常务委员,重庆市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呼吸与共病分会委员,重庆市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体系建设卫生适宜技术推广项目核心成员,参与“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项目3项、主持院级教改课题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