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药加用一个小罐子,进肺药量翻倍、不良反应大减?「七步法」发挥最大效能!
来源: 看呼吸 6 天前

长期使用吸入药的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以下烦心事:


总担心吸进去的药量不够多

漱口后仍然声音嘶哑、口腔感染

“手喷”和“口吸”的动作不协调

……


这些问题或许已伴随您多年,但其实只需在吸入装置上加一个成本极低的储雾罐,就能有效解决


△口含式储雾罐


这个看似普通的小工具能够提升进入肺部的药量大大减少口腔真菌感染等副作用让呼吸无力的老人也能轻松吸药。我们特别邀请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于杰,介绍这一“辅助神器”的使用“七步法”和绝不可忽视的易错细节


哪些患者特别需要储雾罐?


“我遇到过很多协调能力较差的患者,他们不能在按完装置之后及时把药吸到肺内,结果药物多半留在了口腔和咽喉。也有部分慢阻肺病患者虽然能够做到手口协调,但是肺活量和吸气流量较小,也难以将直接从吸入装置高速喷出的药物接住并吸入肺部。药物大部分喷射到口腔和喉咙,只有少量进入肺部,疗效大打折扣,久而久之还会引起咽喉干痛、声音嘶哑甚至口腔真菌感染。”



“还有一种情况相信大多数患者都经历过,那就是在哮喘或者慢阻肺病急性发作时,通常呼吸急促、心情紧张,难以进行缓慢而深的吸气,手口同步更是难上加难。即便药物就在手边,急促浅短的呼吸也无法把足够剂量的药物吸入肺部,很容易延误急救时机。”于杰老师讲道。


“如果大家存在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就可以考虑用储雾罐来辅助吸药。储雾罐是一个带单向阀门的空心塑料罐,一端连接吸入装置,另一端连接口含器或面罩。它能使高速的药物喷雾变为缓慢悬浮的气雾,这样一来,无需同时完成按压和快速吸气两个动作,就可以从容地将药物吸入。”


△连接储雾罐的加压定量吸入器


“除此之外,药物在储雾罐里会和空气充分混合,颗粒变得更细小、更均匀,进入肺部的药量甚至能提高一倍以上,疗效更明显。同时,因为药物不直接冲击喉咙,咳嗽、声音嘶哑和口腔真菌感染这些不良反应也会减少。”


储雾罐使用“七步法”是保证疗效的前提


“储雾罐正确使用可以简单归纳为七个步骤。第一步,拿掉储雾罐和吸入装置的盖子,把吸入装置的吸嘴稳稳插入储雾罐底部的接口中,确保连接紧密。第二步,先将口部远离储雾罐,然后自然、缓慢地呼气,注意呼气时不要对着储雾罐内部吹气。”


第三步,把储雾罐的口含器放入口中,用嘴唇完全含住它,尽量不要留缝隙,用手指按下吸入装置的药罐,喷出一喷药物进入储雾罐。第四步,缓慢地吸气,如果听到哨音,表明吸气太快,需要稍微降低吸入的速度。”



第五步,吸满气后,将口含器从嘴里取出,然后屏住呼吸5到10秒,让药物有足够时间在肺部沉积并发挥作用。喷进储雾罐的一喷药量可以分多次吸入,一般每喷药物吸入4-5口,老年患者可以适当增加吸入时间。”


第六步,吸药结束后恢复自然呼吸,如果需要使用两喷药物,在完成第一次吸入后,等待大约1-2分钟再重复之前的步骤。最后一步,吸入结束后将定量吸入器从储雾罐上取下,盖好密封盖,以备下次使用,还要记得及时用清水漱口,并将漱口水吐掉,清除药物在口腔中的残留。”


哪些关键易错绝对不可忽视?


于杰老师提醒大家,储雾罐操作便捷、使用起来从容省心,但有几个关键易错点需要大家重点避开,才能确保用药效果。


“一些患者忽略了药物的使用顺序,假如需要联合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和激素两种药物,务必遵循‘先扩后激’的原则。先吸入支气管扩张剂,让气道充分舒张后,等待3-5分钟再吸入激素,这样能让激素更顺畅地深入气道发挥抗炎作用。”


“吸药时切忌急促呼吸,要保持深、慢、匀的节奏,吸气时缓缓用力,让药物随气流平稳进入呼吸道,吸气后短暂屏气,让药物更好地沉积在气道黏膜上。若是呼吸过快过急,药物容易随呼气快速排出,大幅降低吸收效果。”



“此外,有些朋友误以为使用储雾罐后就不必漱口,其实部分药物仍可能附着在口腔和咽喉黏膜上,因此吸药后务必及时用清水漱口,漱净后吐出,避免吞咽残留药物。除了吸入装置之外,储雾罐本身也需要保持卫生。每次使用前,建议用酒精棉片擦拭面罩和口含器接触嘴部的部分,如果使用频率较高,建议每1–2周至少清洗一次。”


最后,于杰老师告诉我们,首次使用储雾罐时,需用温水进行彻底清洁。“先取下储雾罐底部的连接环,如果搭配了面罩,就把面罩一并取下,口含器无需拆卸,以免损坏内部结构;准备30-40摄氏度的温水,加入少量温和无残留的清洁液,把拆卸后的连接环、面罩和储雾罐主体一同放入,轻轻揉搓表面,去除生产、运输过程中可能残留的灰尘或杂质;用流动的清水反复冲洗所有部件,确保洗碗液完全冲净;假如发现口含器连接环内的单向阀有偏移,可用清水缓缓从内向外冲洗,帮助活瓣恢复到灵活的原始位置;冲洗完毕后,甩去各部件表面的水分,避免用力挤压导致变形。”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于杰

主管护师,学士学位,现为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临床护士。





本文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排版:张彦
此内容为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
67
以上为医学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