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确诊慢阻肺病的时候,咳痰根本不是事儿,可现在年纪大了,即便是吃了化痰药也无济于事……”体虚气短的赵叔无奈地说道。
慢阻肺病患者排痰一定会愈发艰难吗?痰液黏稠顽固,是排痰时少了哪些关键环节?有哪些零成本徒手就能做的居家排痰技法?一天中何时是排痰的“天然良机”?
在《看呼吸》此前推出的直播节目“手把手教你居家高效排痰的关键技巧!”中,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副主任护师刘微边做边讲,传授大家学得会、用得上的排痰增效秘籍!
“资深老病号”反倒更要注重排痰技巧
前面提到的赵叔之所以咳痰越来越难,背后有几个原因在悄悄起作用。“首先,长期炎症反复刺激着气道里那些负责分泌黏液的杯状细胞,它们就像被不断催促的工人,不停地增生、加班生产,结果痰量就越来越多。炎症还会改变痰的成分,水分变少、黏蛋白等固体物质变多,于是痰从本来稀薄清亮慢慢变得像胶水一样又黏又稠,附着在气道里动弹不得。”
“其次,反复的炎症、感染还有吸入的有害物质,都会伤害气道里负责清扫的纤毛。这些纤毛本来是像小刷子一样有节奏地摆动、把痰往上送的,现在却倒伏、脱落、摆动频率减慢。就算纤毛本身功能尚存,但上面覆盖的痰液过于黏稠,纤毛就像在泥泞中摆动,效率极低,无法有效推动痰液上行。”
“再加上有些患者因为肺气肿等原因,呼气时气道容易塌陷,气流不畅,咳嗽时无法产生足够强的气流。长期呼吸困难还会导致呼吸肌肉疲劳无力,既吸不深、也呼不动,咳嗽的力气自然就弱了。这样一来,就算想咳痰,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所以说,患病时间越长,患者往往越难靠自己把痰咳出来。这时候,就需要借助一些专门的排痰方法,帮助痰液更容易地排出来。
居家排痰不见效,或因3个关键步骤没有到位
不少朋友尚未做好充分准备就匆忙开始尝试排痰,结果往往事倍功半,效果远不及那些准备周到的患者的一半。那么,有效的排痰前准备包括哪些内容呢?主要可以归纳为两方面,一是找准时机,二是营造适宜的排痰环境,三是提前打通呼吸道。
“痰液的生成其实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如果要选一个排痰的‘天然良机’,那毫无疑问是清晨。白天我们处于活动状态,无论是说话、走动还是偶尔咳嗽几声,这些动作都在无形中帮助痰液自然而然地向上移动和排出。而到了夜间睡眠期间,呼吸系统并没有停工,痰液仍在持续分泌。由于身体活动减少、咳嗽反射减弱,这些痰液容易在气道中逐渐积聚。因此,早晨起床后就成为了排痰的最佳时机。”
如何营造适宜的排痰环境呢?“秋冬季节的冷空气可能会诱发气道痉挛,而频繁咳嗽也会提前消耗体力,影响后续排痰的效果。建议大家在冬季利用空调、暖气将室温维持在24–25摄氏度左右,具体以个人体感舒适为准。冬季采暖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即室内空气异常干燥。因此,在开启暖气的同时,我们可以在暖气上铺一个湿毛巾、湿衣物,在房间里放两盆清水,或者使用专业的空气加湿器,把湿度控制在50%–60%,切忌超过80%,否则家里容易滋生许多细菌、霉菌。”刘微老师讲道。
第三个方面“提前打通呼吸道”该怎样进行呢?“除了遵照医嘱规范使用吸入药物和口服祛痰药外,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雾化吸入治疗。它能把化痰药液直接转化为细微的雾气,随着呼吸直达气道深处,稀释松动又干又黏的痰液,从而更容易通过咳嗽被排出体外。”
“口含式雾化器在使用时要把口器完全含在口中,嘴唇紧密包绕,确保药物雾气不会从嘴边漏掉,这种方式药物利用率高,更适合配合度较好、能够正确含住口器的成人和大龄儿童。如果老年人因肌无力无法紧咬口器,或是年幼的儿童配合度较差,那么可以选择面罩式,使用时将面罩覆盖住口鼻,正常呼吸即可。”
熟悉的拍背配合呼吸训练,排痰效果更上一层楼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刘微老师为我们细致演示了拍背排痰的正确手法。“关键在于形成空心掌,即手指并拢自然弯曲、掌心呈杯状,这样叩击时能在身体内部产生温和的震荡波,有效松动深部痰液,切记不要用平掌拍打或用拳头硬砸。正确手法下,叩击声应是低沉的‘空空’声,要是出现清脆的拍击声,则说明力量只停留在了表面。”
“要依靠手腕灵活发力,有节律地由下至上、由外向内,沿后背从肺底区域逐步向上叩击。建议保持每分钟80-100次的节奏,每个部位持续30秒左右,再移至相邻区域。每侧肺部至少拍3-5分钟,每天坚持2-3次。”
“力度需要因人而异,”刘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解释,“要根据患者的体感、胸壁厚度和实时反应来调整。可以单手拍,同时另一只手扶稳患者肩膀,确保安全。假如患者耐受良好,也可双手叩击,提高效率和覆盖范围。”她还分享了一个直观的检验方法:“患者在拍背时如果开口说话,声音会带有轻微、均匀的颤抖感。一旦出现这种效果,就说明我们的拍背真正达到了理想的震荡作用。”
一些患者拍背结束后就着急咳嗽,其实还可以立即配合呼吸训练,帮助已经松动的痰液向上移动,一般重复5-10个循环就能够把痰液咳出了。第一步是呼吸控制,让身体完全放松,以自然节奏平稳吸气,然后缓慢呼气。建议将呼气时间延长至吸气的3-4倍,例如吸气1秒,呼气3-4秒,这种深长的呼气能有效放松气道,为排痰做好准备。
第二步是胸廓扩张运动,缓慢深吸气,让气体尽量充满整个胸腔,感觉胸廓充分扩张。在吸满后屏息2-3秒,使气体能充分抵达痰液后方,然后平稳呼出。这个步骤可重复数次,目的是利用气体的压力将深部痰液推向主气道。第三步是用力呼气,在胸廓充分扩张后,指导患者进行一次短促有力的呼气,类似想要哈出雾气那样发出‘哈’的声音。这一动作能通过胸腔压力的骤然变化,进一步推动痰液向大气道移动。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刘微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护士长、副主任护师;中华护理学会首届呼吸专科护士;曾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并在北京冬残奥会期间作为医疗保障团队成员,负责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医疗保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