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1月10日)15时,在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王大燕告诉大家,监测数据显示,往年开始进入流感流行季的时间一般都是在10-11月,个别年度也有9月份开始,流行高峰的时间一般出现在12月中下旬和1月初。当前我国总体流感活动属于上升阶段,甲型H3N2亚型占比超过95%,有少量甲型H1N1和乙型流感病毒同期流行。
这么一算,我们距离流感高峰期其实已经不远了。在危机四伏的秋冬季节,怎么才能阻断病毒传播?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答案或许出乎大家的意料,那就是「洗手」。
“正确洗手可使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降低16%至21%,可是绝大多数人根本就不会洗手。”中日友好医院国际医疗部主管护师柳清霞特意分享了六大步骤和七小步骤,教大家最大限度把手上的病菌清干净!
用沾满病毒的手每小时摸脸数十次?你或许已在无意识中助推病毒传播!
“人们常说‘病从口入’,但病毒多是通过‘手’这一快速通道到达‘口’。流感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裹挟着大量活病毒的飞沫会喷射到周围环境中,最终落脚在那些我们高频触摸的物体表面,比如进出家门时必然会握的门把手、电梯里大家轮流按的楼层按钮、商场的购物车推手等等。”
“带着病毒的飞沫会慢慢变干、蒸发殆尽,但其中的病毒并不会随之立刻死亡,反而能在物体表面潜伏一段时间,像常见的流感病毒能在手上存活2-4小时(假设期间不洗手),这时候,你可能只是无意识地揉眼睛、摸鼻子或者舔手指,病毒就可能突破眼睛、鼻子、嘴巴里那些脆弱的黏膜,进而引发感染。”柳清霞老师讲道。
“或许大家根本没意识到,我们每个人平均每小时都会无意识地用手触摸脸部数十次,从而让病毒有绝佳的机会通过‘手-口/鼻/眼’这条传播路径侵袭人体。所以,如果不洗手或者洗手不认真,不仅自己更容易感染疾病,还可能成为家里的移动传染源,尤其对免疫力还不健全的孩子和身体机能退化的老人威胁更大。”
六大步骤+七小步骤,彻底清洁每一个部位
“简单用水冲一下很难把手上的病菌彻底赶走,想要真正洗干净,柳清霞推荐我们学会“六大步骤+七小步骤”的洗手法,把手的每个角落都清洁到位。前两步依次是在流动水下充分淋湿双手、取适量肥皂或洗手液均匀涂抹双手。”
柳清霞老师告诉我们,“第三步是彻底揉搓,这一步里又包括七小步骤,一是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二是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三是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四是弯曲手指关节半握拳,将指背放于另一手掌心中旋转揉搓,之后交换进行;五是一手握住另一手的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六是将五个手指尖并拢,立在另一手掌心中旋转揉搓,交换进行;七是揉搓手腕,交换进行。”
“接下来是第四步,双手放在流动的清水下,冲洗掉所有的皂液和泡沫,直至双手触摸起来没有滑腻感,确保污垢和残留的洗涤剂被完全冲净。第五步,如果使用的是非感应式水龙头,在冲洗干净后,不要用刚洗净的手直接接触可能被污染的龙头把手,而是要用手肘关闭,或者垫一张干净的纸巾关闭。第六步,用双手捧起少量清水快速冲淋水龙头区域,然后使用清洁、干燥的个人毛巾、一次性纸巾或烘手机,将双手包括指缝和手腕的水分彻底擦干或吹干。”
事半功倍的关键细节千万不能跳过
“不少朋友习惯用一个脸盆接满清水来洗手,见手上的污渍被水冲掉就觉得双手已经干净了。可实际上,这种方式根本没法把双手彻底洗净,肉眼难见的病毒依然会留在掌心、指缝、指甲缝等隐蔽部位,很难被盆里的‘死水’冲掉。”
“大家洗手要首选流动清水并且用皂液或是肥皂,流动的水会持续带走搓揉过程中脱落的污垢和微生物,再加上皂液、肥皂的乳化、分解作用,能最大限度清除手上的脏东西,以及绝大多数对健康有害的病原微生物,清洁效果是盆装清水洗手远不能比的。”
“如果遇到没有水源、不方便用流动水洗手的场景,就可以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做应急清洁。注意一定要选酒精含量在60%-80%的产品,这个浓度区间的酒精杀菌效果最佳,浓度过低达不到消毒作用,过高反而会降低杀菌效率。使用时,挤适量洗手液在手心,同样按照‘六大步骤+七小步骤’的方法洗手。”
不过,柳清霞老师提醒大家,“免洗洗手液只能当应急方案,绝对不能替代日常的流动水洗手。频繁用它清洁,酒精会强行带走皮肤表面原本起到保护作用的天然油脂,时间一长,双手就会变得干燥紧绷、触感粗糙,严重时还会出现脱皮、裂口。而皮肤屏障一旦受损,就相当于少了一层防护屏障,反而更容易让病毒入侵。”
“另外,洗完手后还有个关键步骤不能省,即一定要用干净、干燥的毛巾或者纸巾把双手彻底擦干,尤其是指缝、指甲缝、虎口这些容易积水的部位。否则,没擦干的手用不了多久就可能再次聚集病毒、细菌。”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柳清霞
护理学硕士,主管护师,中日友好医院国际医疗部二层临床护士,现任北京护理学会妇科专委会青年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