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慢阻肺疾病的老人本来最多只需要住院治疗1-2周便可出院,却因为家属在关键时刻做了一件事,直接导致老人昏迷不醒最终去世,教训惨痛。而这样的认识误区现在仍然有很多人在犯。
「这种情况下患者出现烦躁主要是因为缺氧导致,但家属擅自给患者服用2粒安眠药,致使患者昏迷后再也没醒过来……」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张明医生讲述的这个病例距今有5年。患者是一名60多岁的男性,慢阻肺疾病稍有加重前来住院治疗。虽不是慢阻肺急性加重,但患者二氧化碳潴留达58mmHg。按照通常的治疗方案,患者接受治疗1-2星期便可出院。
先来说说二氧化碳潴留到底是怎么回事?
张医生告诉我们,二氧化碳潴留实际上同缺氧一样,是一个专用医学名词,是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呼吸功能障碍,导致缺氧,使得人体的二氧化碳增加、堆积、潴留,影响到我们细胞的正常代谢和气体交换,从而导致二氧化碳潴留后出现一系列的临床表现。二氧化碳在35mmHg-45mmHg是正常范围,应该在50mmHg以下。
二氧化碳潴留会影响到人体多个方面,比如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肺性脑病,以及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肾功能、胃肠的变化等。这个患者出现的烦躁表现正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我们称之为肺性脑病。患者可以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如果是急性呼衰,患者的精神症状较慢性还要明显一些,急性缺氧可以出现精神错乱、狂躁、昏迷、抽搐等症状,而慢性缺氧多有智力或定向功能障碍。
此外,二氧化碳潴留出现中枢抑制之前,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兴奋症状,如失眠、烦躁、躁动,但此时切忌用镇静或安眠药,以免加重二氧化碳潴留。发生肺性脑病,患者表现为神志淡漠、肌肉震颤、间歇抽搐、昏睡、甚至昏迷等。
然而该患者家属在患者出现烦躁症状时做了一件极端错误的事,是什么呢?
张医生告诉我们,当时患者出现了烦躁的表现,但其家属在家中照顾患者时,有时候患者有情绪烦躁的表现,家属就擅自给患者服用安眠药。于是,在未告知医护人员的前提下,家属这时又擅自给患者服用了2粒安眠药。正是这个做法直接导致患者昏迷不醒,此后再也没醒来。 为什么平时在家时服用安眠药没事,这时出现二氧化碳潴留后再服用安眠药就出事了呢? 因为镇静药物可以抑制呼吸,使患者的呼吸变得更慢、更浅,直接导致患者二氧化碳潴留加重,肺性脑病加重,患者的二氧化碳潴留一下子就从58mmHg飙升到70mmHg以上,昏迷不醒。
「家属称看到医生给患者频繁查动脉血气,抽动脉血很疼,想让患者睡觉,休息好就不会烦躁……这是认识上的误区,也是个深刻教训」
张医生告诉我们,当时这个患者深度昏迷后在场所有医护人员都十分震惊,按照患者当时的病情应该不会出现这样的表现,后来在追问之下患者家属才告诉医生,擅自给患者服用了安眠药。
原来,患者家属看到医护人员每天都要给患者查1-2次动脉血气,查动脉血气就需要抽动脉血,患者两只手的动脉都已经被扎得乌青,但凡抽过动脉血的患者都知道,比抽静脉血疼一些,因此家属十分心疼患者,想到如果让患者好好睡觉休息,休息好了应该就不会烦躁了,所以偷偷给患者服用了安眠药。
如今讲这个病例是想告诉大家,这是一个很普遍的认识误区,也是深刻教训。并且,还要提醒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和患者家属,即便未急性发病的时候,在家也要慎服安眠药,因为安眠药有抑制呼吸的作用,患者本身如果呼吸不畅,甚至有的慢阻肺患者有II型呼衰,安眠药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呼吸困难甚至昏迷不醒,有生命危险。
张医生再次提醒我们,有慢阻肺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出现精神错乱、狂躁、昏迷、抽搐等症状,或者智力或定向功能障碍,或者兴奋症状,如失眠、烦躁、躁动等,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不能擅作主张,因为这些表现大多是出现肺性脑病的征兆。
专家简介 张明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呼吸内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熟练掌握普通支气管镜、超声支气管镜、胸腔镜等操作,在呼吸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方面经验丰富,并多次成功救治急危重症患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现任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青年委员、陕西省心肺康复委员会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