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一篇“27岁研究生服用感冒药7天5脏器衰竭而丧命”的文章传遍网络,由于小伙子感冒没时间去医院又希望快点好,自己跑到药店买了几种退烧药,加倍加量吃了不少,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得了感冒,许多人都会随便在家里翻翻或到药店买药吃上,但常见的感冒药一般含有多种成分,而每一种成分适应的症状、慎用的人群都不同,或者不同名称的感冒药有相同的成分,造成服用过量。而这里的名堂和隐患绝非小事。为此,小编特邀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呼吸科揭志军主任,为大家奉上家中感冒用药宝典,不可不读。
感冒虽“小”,用药错误也会引发“大隐患”
揭志军主任介绍,目前常用的感冒药主要含有下列四种成分:
1、退热——含对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药
对乙酰氨基酚也称为扑热息痛,是目前临床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因其能够有效缓解疼痛和退热,对胃肠道刺激性小,被广泛应用于感冒的辅助治疗,是治疗感冒药物中最常用的成分,约80%的抗感冒药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
常见的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
克感敏 (150毫克/片)
泰诺(325毫克/片)
泰诺林(650毫克/片)
散利痛(250毫克/片)
必理通(500毫克/片)
快克(250毫克/片)
感通片(125毫克/片)
维C银翘片(105毫克/片)
999感冒灵颗粒(200毫克/袋)
日夜百服咛(日片500毫克/片,夜片500毫克/片)
白加黑(日片325毫克/片,夜片325毫克/片)
近年来,涉及对乙酰氨基酚不良反应的报道越来越多,引起人们对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类感冒药物的质疑。
揭志军主任介绍,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类感冒药物会引发一种瑞氏(Reye)综合征会影响身体的所有器官,但对肝脏和大脑带来的危害最大。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很快导致肝肾衰竭、脑损伤,甚至死亡。但也不必引发恐慌,只要合理的、规范的用药,这种情况是可以避免的。
慎用人群:
1、 消化道溃疡患者慎用:可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服用期间应注意观察;
2、儿童:超量易导致肝损伤,不能使用成人的量,尽量不要使用复合制剂,使用单味剂型;
2、止咳——含右美沙芬的感冒药
右美沙芬为中枢性镇咳药,主要抑制延脑的咳嗽中枢而发挥作用。
慎用人群:
1、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痰多的患者,可能影响痰液的排出,堵塞呼吸道,引发窒息等;
2、儿童、老人、孕妇应尽量避免服用;
3、鼻塞——含抗组胺的感冒药
这类药物有抗过敏的作用,能收缩鼻粘膜血管,减轻炎性渗出,缓解鼻塞,流涕,喷嚏等症状。
慎用人群:
使用镇静催眠药物的患者,若使用含抗组胺药的感冒药可加强中枢抑制作用,镇静药物需减量。
4、缓解鼻塞——含伪麻黄碱的感冒药
慎用人群:
1、前列腺肥大者,使用含有伪麻黄碱的复合制剂易导致尿潴留。
2、高血压、糖尿病和眼压高的患者慎用,可能会导致血压、血糖、眼压增高。
3、这类药物可引发嗜睡、困倦感,因此驾驶机、车、船者,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者;
揭志军主任介绍,我们平时常用的感冒药物,如泰诺、黑白片、百服咛等药物上述四种成分基本都含有,称为复方制剂,对于复方药物使用掌握以下几点:
关于使用复方抗感冒药给予以下几点建议:
1、只选择 1 种,以免重复用药;
2、特殊人群特殊用药;
3、用药 3~7天后症状若不缓解,建议患者去医院诊治;
用药时机很关键,用前须斟酌
退热药——感冒后勿急于使用
发热是人体正常的防御性反应,可帮助机体更快地杀死入侵的病菌。因此,感冒患者的体温若没有>38.5°C,不必急于使用退热药或采取其他退热措施。在体温 >38.5°C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退热。在退热时应首选物理降温的方法,如进行冷敷和温水擦浴等。若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未能使体温下降,可联合使用退热药来降温。
抗病毒药物——普通感冒无需应用
普通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虽然多由病毒感染引起,但目前尚无专门针对普通感冒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普通感冒无需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过度使用抗病毒药物有明显增加相关不良反应的风险。
抗生素——只有明确细菌感染时才考虑应用
许多患者,尤其是小儿一旦得了感冒,家长就急切地要求医生给孩子输液,应用抗生素,而且“越高级越好”,个别医生也认为“用总比不用保险”。实际上,抗生素对于病毒性感冒并无作用。大量的医学研究结果也表明,应用抗生素既不能缩短病程,也不能防止细菌性并发症的产生。而过多地或不必要地使用抗生素,还容易对人体产生一些毒副作用。只有明确有细菌感染,如出现扁桃体炎、流黄脓鼻涕、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分类增高等现象时,或是出现了支气管炎或肺炎等并发症,才考虑使用抗生素。
中成药——强调辨证给药
在我国,中药预防感冒有相当长的历史和显著疗效,与化学药相比,有明显的优势。如射干、金银花、连翘、黄芪、贯众、茵陈、柴胡、蒲公英、板蓝根、大青叶等多种中药。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都具有抗病毒作用,且中药抗病毒不是只针对某几种病毒,而是有着广谱的抑杀作用,通俗表达为“通杀”。但中医治感冒强调辨证论治,分清寒热 虚实,选择相应的药物,并非简单选用抗病毒中药。
警惕感冒并发症的发生
一般的感冒 7~10 天就能痊愈,因而生活中有许多患者,即使发现自己有感冒症状,也认为是小事一桩,不管不顾。如果仅仅是感冒,倒也没什么大碍,但应警惕感冒并发其他疾病,如心肌炎、肺炎、支气管炎、鼻窦炎、中耳炎等。这些疾病对人体的危害极大,有些甚至威胁生命。尤其是小儿,本身抵抗力就差,更容易出现感冒并发症。
气管炎与支气管炎
气管与支气管属于下呼吸道,与鼻、咽、喉是相通的。因此,引起感冒的病原微生物都可直接蔓延至气管、支气管,引起气管炎与支气管炎。
这时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咳嗽与咳痰。一般先为干咳,或咳少量黏液性痰,以后转为黏液脓性痰,痰量也增多。若咳嗽加剧,偶尔会因小血管破裂,可见痰中带血。全身症状一般不重,但伴有发热,常在 38°C 左右。
肺炎
感冒并发肺炎也不少见。表现为高热不退,咳嗽加剧,呼吸急促,剧烈胸痛。同时还常伴有其他一些症状,如寒战、结膜充血、关节疼痛等。
中耳炎
表现为高热不退、耳痛,甚至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感冒时鼻腔黏膜发炎波及耳咽管,使该管发炎肿胀,空气无法进入中耳腔,里面的空气逐渐被吸收形成负压,导致血管渗出液体。鼻塞时,过分用力擤鼻涕,也可能使细菌进入耳道。
鼻窦炎
如果面部或眼部周围疼痛,或鼻塞、流脓涕,伴头痛、发热、精神不振等症状,都可能得了急性鼻窦炎。如果不及时治疗则会转为慢性鼻窦炎,甚至会引起脑炎或脑脓肿。
肾小球肾炎
一般在呼吸道感染或皮肤化脓感染后发生,多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如果发现尿色如洗肉水, 眼睑、下肢水肿,或者同时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疲乏无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则应怀疑肾小球肾炎的发生。
如出现以上症状,必须尽快治疗,先治疗急性症状,再采取具体治疗手段。否则若病情未能彻底控制,容易演变为慢性肾炎。
心肌炎
有些病毒感染可以引发心肌炎,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这类病毒感染一开始往往呈现出感冒症状,然后可能会侵害心肌,引发心肌炎。轻者可无自觉症状,只有在心脏听诊或实验室检查时才发现有异常。有的患者表现为头晕、疲倦、食欲不振、胸闷气促或心前区疼痛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恶心呕吐、心动过速、心律不齐等症状。病情可以在数小时内急剧变化,引发心力衰竭、休克或晕厥。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伴发症及伴随用药有讲究
伴发症
1、 有高血压、心脏病、甲亢、青光眼、糖尿病、前列腺肥大者,慎用含有伪麻黄碱成分的制剂。
2、 溃疡患者不宜使用含有阿司匹林、双氯芬酸等成分的制剂,以免引起或加重出血。
3、 哮喘患者慎用含阿司匹林的制剂以免诱发哮喘;痰多患者慎用含可待因、右美沙芬等止咳药的制剂。
伴随用药
感冒药的选择还应根据伴随用药的情况:
1、 正使用双香豆素类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含乙酰水杨酸的感冒药。因为乙酰水杨酸能从血浆蛋白置换双香豆素增加抗凝药物的血浓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长出血时间,增加出血倾向。
2、 氨茶碱及碱性药物则能降低乙酰水杨酸疗效。
3、 使用镇静催眠药物的患者,若使用含抗组胺药的感冒药可加强中枢抑制作用,镇静药物需减量。
4、 前列腺肥大者,使用含有伪麻黄碱的复合制剂易导致尿潴留。
5、使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硫酸苯乙肼者,应避免使用含右美沙芬的感冒药,因为二者合用有高热和致死的报道。对药品某一成分过敏的患者,应禁用含该成分的药品。
选择适宜剂型 掌握正确用药方法
用药方法
揭志军主任强调,感冒患者无论使用何种药物进行治疗,都要掌握以下的用药方法:
1、用药的剂量不宜过大,疗程不宜过久。
2、在用药期间要多饮水,以便于机体更快地吸收和排泄药物,从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3、不能把退热药和碱性药,如小苏打、氨茶碱等一起使用,以免降低退热的效果。
4、如果症状不改善,及时就医。
剂型选择
小儿最好使用依从性较好、起效较快、易分开服用的滴剂、糖浆剂、溶液剂、合剂、冲剂等,如泰诺林等;成人往往选用携带方便的胶囊、片剂等。在服胶囊、片剂时,注意应以较多水服下,以免药品黏附在食管造成哽咽、恶心等不适;部分特殊工艺制剂,如缓释片、控释 片应整片吞下,不宜掰开服用,以免致影响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