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慢阻肺病患者二氧化碳潴留有的可好转有的不可逆?关键是做好哪件事?
来源: 看呼吸 2022-09-14

近日,小编在与《看呼吸》患者群里的一位慢阻肺病病友聊天时发现,这位患者在最近一次检查时发现自己处于二氧化碳潴留的状态,动脉血气分析中的数值高出正常值一倍之多!但现在他已经一年多没有复查,他说“现在也不知道是高是低”,小编对这位患者的健康状态非常担心。


那么慢阻肺病患者为什么容易出现二氧化碳潴留?这会对身体造成哪些危害?这位患者又该怎么办?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拿着患者的检查报告单,小编咨询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的丁艳苓主任。


引起慢阻肺病二氧化碳潴留主要有两个原因


丁主任指出,二氧化碳潴留,也就是血气分析中二氧化碳水平升高超过50mmHg,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Ⅱ型呼衰。当慢阻肺病病情比较严重,患者容易出现二氧化碳潴留,尤其是以显著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的患者。二氧化碳潴留和缺氧一般是相伴而生的,基本上发生二氧化碳潴留也说明这个患者缺氧到非常明显的程度了。


丁主任介绍,引起慢阻肺病二氧化碳潴留主要有两个原因:


1、慢阻肺病本身的病生理特点


慢阻肺病的病生理特点是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导致通气不足,小气道持续存在的炎症引起气道重构,即管壁增厚、变形从而导致狭窄和阻塞,我们的吸气和呼气都是通过这一通道,如果这个通道变窄以致通气量明显减少,二氧化碳就不能充分排出,造成潴留。


2、过高流量/浓度吸氧


正常情况下,空气经上气道(鼻、咽喉),然后经过各级气道,进入到肺泡内,再通过气血屏障使得氧气从肺到血液中,二氧化碳从血液到肺泡,这分别是通气和换气过程,那么慢阻肺病患者怎么能够保证这一动作的顺利完成?


这里就要提到“呼吸驱动”,我们大脑发出命令,来指使身体去做呼吸的动作,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都会刺激呼吸驱动,让呼吸动作加速。而慢阻肺病患者二氧化碳潴留对“呼吸驱动”的刺激很有限,更多需要靠“低氧”来完成“呼吸驱动”,也就是说在一定水平的低氧条件下,大脑就知道氧气不足了,然后发出指令使身体完成呼吸的动作。


如果患者吸氧过度了,那么血气分析中的氧分压就会比较高,我们大脑就感受不到这种低氧的状态,这样的话呼吸驱动就会减弱,导致呼吸的动作减少,不充分的肺通气更加不充分,于是二氧化碳排出更加困难,从而造成二氧化碳潴留加重。



浅而慢的呼吸、失眠、烦躁、皮肤潮红、多汗……都是二氧化碳潴留的表现


和缺氧造成的危害相比,二氧化碳潴留加重了神经系统及心脏的负担。如果在缺氧的情况下还有二氧化碳潴留,就会引发比较严重的后果。它会影响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及心脏功能等。当发生二氧化碳潴留时,会有一些和平时不一样的表现:


1、呼吸变化:当二氧化碳潴留时呼吸的频率和节律会发生改变,由慢而深的呼吸转为浅而快的呼吸,呈点头或提肩呼吸,严重肺心病并发二氧化碳麻醉时会出现浅而慢的呼吸。


2、精神改变:二氧化碳潴留的前期会出现失眠、烦躁、躁动等表现,此时切忌使用安眠药,以免抑制呼吸中枢而发生肺性脑病。发生肺性脑病会表现为神志淡漠、肌肉震颤、间歇抽搐、昏睡甚至昏迷。


3、体表变化:二氧化碳潴留使外周的体表静脉充盈,皮肤红润且多汗,血压升高、脉搏洪大。


一部分二氧化碳潴留患者不能恢复


慢阻肺病有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两种状态,处于急性加重期时,患者会有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的血气分析会有程度不等的影响,部分患者的二氧化碳分压大于50mmHg了。但是随着患者咳嗽、咳痰、气短等急性症状的好转,他的血气分析也会随之改善,二氧化碳分压也会有所下降,待病情完全稳定之后,二氧化碳潴留的情况就有可能不存在了。所以这种情况下的二氧化碳潴留是可逆的。


另外一种情况是有一部分患者的病情严重到一定程度,即便从急性加重期恢复到稳定期,二氧化碳分压却不能回到正常范围,这时患者的二氧化碳潴留就已经不可逆了,对于这些患者我们就需要根据病情推荐他使用家庭无创呼吸机了。


慢阻肺病稳定期Ⅱ型呼衰患者外周血氧饱和度也要控制在88-92%之间,建议每半年查一次血气分析


文章开头提到的这位患者就是属于第二种情况,他的二氧化碳潴留已经无法恢复,那如果根据二氧化碳潴留对人体的危害,这位患者岂不是很危险?


对此丁主任解释,这位患者的身体已经耐受了二氧化碳潴留的状态,身体已经达到了平衡,是不会出现这种危害的。在血气分析报告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PH值,PH正常值应在7.35-7.45之间,当PH值小于7.35时为酸中毒,大于7.45为碱中毒。如果患者的PH值在正常范围,排除其他代谢因素影响,即便有二氧化碳潴留也不要过于担心,这说明二氧化碳水平处于稳定状态,是可以接受的。



我们可以看到上图这个患者的血气分析的PH值是7.42,处于正常范围,所以即便二氧化碳分压高于正常值,患者仍然是耐受的。但丁主任指出,这位患者的氧分压太高了,当时他的吸氧浓度是41%,氧分压是165mmHg,应把吸氧浓度调低,氧分压控制在60mmHg左右即可。因为氧分压与外周血氧饱和度的相关性极好,所以患者可以通过在家中自己测外周血氧饱和度来调整吸氧流量/浓度,如果想让氧分压在60mmHg左右,那么外周血氧饱和度达到90%左右就可以。


所以,慢阻肺病稳定期的Ⅱ型呼衰患者只要外周血氧饱和度控制在88-92%之间就可以,不必过高流量/浓度吸氧,如果患者在合理的外周血氧饱和度水平仍有不适症状加重,应到正规医院查动脉血气分析确认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另外建议患者每半年查一次血气分析,以确保其他指标是否在正常范围之内。


作为一种慢性病,大多数患者在住院期间,都能接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病情也相对稳定,真正要面临的挑战在出院以后,如何做好病情的监控,常见的疑惑又哪里寻求解答……


本周三(9月14日)晚19:00--20:00,我们有幸邀请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卜小宁主任来到《看呼吸》直播间,与大家聊聊“慢阻肺病患者的动与不动”,并在线解答大家的问题。



扫码下方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微信,加入患者群,留下您的需求和疑惑,我们将以此为依据确定直播选题。帮您寻求权威答案。



专家简介



丁艳苓

医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专业方向为慢性阻塞性肺病,间质性肺病。以第一作者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著11篇,参与编写《临床诊治要点与盲点 呼吸系统疾病》等。2021年以第一负责人申请西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1项,已获立项。连续5年参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医联体基层医生培训,社区出诊及科普讲座。2019年8月-2020年8月参与援藏医疗工作。现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基层学组(筹)委员。





本文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排版:金豆
此内容为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
2065
以上为医学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