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多”到底是不是病?这些人吃“祛痰药”一定要小心1件事!
来源: 看呼吸 2023-02-13

38岁李女士患哮喘,自今年1月“阳康”后每天痰特别多。她父亲恰好是“慢阻肺病”老人,“阳康”后痰多的情况和她一样。父亲在药店买了乙酰半胱氨酸的泡腾片,吃了几天效果非常好,于是李女士也开始吃。可服用没几天李女士就发生了支气管痉挛,她很困惑,“为啥同样都是呼吸慢病,父亲吃祛痰药很见效,自己却很糟糕?”


“痰多”到底分哪几种情况?“痰液”到底怎么产生的?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陈晓阳主任告诉我们,首先,引起“痰多”表现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感冒”和其他呼吸道感染就容易产生痰液,还有许呼吸道慢性疾病比如:抽烟引起的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其它器官系统的基础疾病患者,比如:慢性心血管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等,也容易在各种物理的、化学的、过敏因素等等对呼吸道的刺激的情况下,引起痰液增多。“痰多”的表现很多人都有,尤其感染新冠后,甚至“阳康”后核酸和抗原都是阴性,许多人仍然会咳嗽咳痰,有的人痰咳不出来。但我们要弄清楚“痰液”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陈晓阳主任告诉我们,痰多的咳嗽人群多为湿性咳嗽,虽然病毒感染的多为干性咳嗽,通常无痰,但部分患者也会咳白粘痰,有的人有痰还不容易咳出,这样的情况又会导致持续的咳嗽。病毒导致了人体的呼吸道黏膜破坏,免疫细胞聚集此处,这时呼吸道就像一个“战场”,免疫细胞与病毒“战斗”完毕后,就通过咳嗽和咳痰将咽喉部、气管以及支气管分泌物排出体外,好比是“清理战场”。这个清理战场的过程一般14天以内就完成了,但有的人可能会持续8周左右。


到底什么样的“痰多”得上医院诊断和用药?任由发展有啥后果?


陈晓阳主任告诉我们,很多患者询问,咳嗽咳痰到底危不危险,一般是不会发展为肺炎的。但是,我们要多观察痰液的颜色,如果您持续咳嗽几天以后,您的痰液颜色从白色变成了黄色,并且痰量在逐渐增加,比如出现了“脓性痰”,就得上医院诊断和用药了。此外,咳嗽咳痰的时间超过2周,也要警惕存在其它呼吸道疾病的可能,应该进行相应的检查予以排除。


陈晓阳主任还告诉我们,尤其是有呼吸慢病的患者一定要注意,如果您出现了“痰多”,还任由它发展不管,比如说有慢阻肺病的患者,很容易形成痰栓阻塞,还可能因此导致肺不张,加重肺通气功能下降从而引起严重的并发症。部分慢阻肺患者,可能由于痰栓堵塞诱发严重的急性加重,甚至合并肺源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所以对于有呼吸慢病的患者,如果出现痰多,还是要及时治疗;又比如说像李女士那样的哮喘患者,出现痰多不是好现象,有可能是并发了呼吸道感染,这种情况我们建议患者一定要到呼吸科就诊,而不是自己买祛痰药吃。


健康人群偶尔“痰多”不必太紧张,但想要调理也有“门道”


陈晓阳主任告诉我们,健康人若偶尔出现“痰多”,包括“阳康”后的普通人群,对于“痰多”这个现象也不必太过于紧张。实际上咳嗽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很多有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患者都会咳嗽,咳嗽就可能导致出现痰液。病毒感染通常也是“自限性疾病”,不用过于紧张,生活中注意做到多休息、少说话、多喝水,都能够促进痰液的排出。痰多的人群注意忌酸辣、油腻的食物,禁止烟、酒。这都是调理改善“痰多”症状的办法。


见到有祛痰功效的药就服用?医生说有呼吸慢病的要当心1件事


陈晓阳主任告诉我们,当呼吸道受疾病、外界刺激影响,呼吸道粘液分泌增加,黏稠度增加,都会形成痰液。对于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而言,痰液的过度分泌可以加重感染和气道阻塞,可能引起喘憋、呼吸困难,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患者窒息,因此使用祛痰药排痰就变得很重要。


但陈晓阳主任并不建议大家在不知道原因的前提下出现痰多现象就擅自到药店去购买祛痰药。虽然案例中这位李女士的父亲是慢阻肺病,购买了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效果非常好,这是因为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恰好就是符合慢阻肺病患者服用的祛痰药。而李女士有哮喘,恰好服用乙酰半胱氨酸的祛痰药就是导致她支气管痉挛的“导火索”,要慎用。尤其有呼吸慢病的患者,比如慢阻肺病、支气管哮喘,包括罹患社区获得性肺炎、普通感冒的患者和手术后咳痰困难和气管切开后黏痰不易吸出的患者,服用祛痰药都必须当心“选不对类型”。


因为祛痰药分为恶心性祛痰药、刺激性祛痰药、黏液溶解剂这三类,刚才提到的乙酰半胱氨酸的祛痰药就是第三种,而服用适合自己类型的祛痰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医生不仅指导您用对祛痰药,还能指导您什么时候使用祛痰药,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谨记。


本周三(2月15日)我们再次邀请了中日医院呼吸中心赵红梅主任,一起来聊聊居家呼吸康复锻炼有哪些妙招和禁忌?”。本期我们依然会在公众号直播间抽取四位幸运的观众,送出的礼品将是节目中专家教授康复锻炼使用的神秘武器。 敬请期待!

还没加入患者群的朋友,也请扫描上方二维码,私信小助手入群。我们将在群内收集大家的问题,为您采访专家,提供一对一答疑,也将为病友们提供一个交流情感,分享经验的空间。


723
以上为医学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