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期→过敏用药发出之后,不少病友留言咨询,抗过敏药能否长期吃?一代二代该如何选择?很多抗过敏药都有激素,会不会跟自己常用的吸入糖皮质激素叠加超标?也有不少病友想知道靶向脱敏治疗是否有意义?听说有病友打完奥马珠症状就好很多,纠结自己打不打?
本期我们采访到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谢佳星教授。
抗过敏药有激素?能不能长期服用?会不会激素超标?
谢教授介绍,通常我们说到的抗过敏药主要是指口服抗组胺药,是一类组胺H1受体的阻断药,通过拮抗组胺起到缓解过敏症状的作用。目前应用最多的是二代的抗组胺药物,像是大家熟悉的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这些药物没有激素,相较于一代的抗组胺药物(扑尔敏等)副作用要小,过敏季来临遵医嘱服用都是可以的,度过这段时间,过敏症状好转停药即可。
至于说一些过敏性鼻炎的患者,我们知道目前疗效比较好的都是一些鼻喷糖皮质激素,有些患者一听“激素”会有点担心 ,但其实鼻喷药的激素含量都是非常微量的,即使是合并有哮喘的患者需要同时使用吸入激素,也不需要过度担心。谢教授特别提醒,有些鼻炎患者为了追求“速效”,会使用一些添加缩血管剂的鼻喷剂,这种就非常不建议长期用,喷太多,很容易引起萎缩性鼻炎、药物性鼻炎。
打一针就能平安度过花粉季?靶向生物制剂真的这么神吗?
谢教授介绍,奥马珠单抗其实也是一种抗过敏药,我们知道IgE(免疫球蛋白E)是引起我们身体过敏炎症的核心,过敏患者血清中IgE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那对于一些无法常规用药来控制过敏情况的患者,奥马珠单抗就是靶向针对IgE进行治疗的生物制剂。 它可以通过与IgE结合,降低游离IgE水平,防止IgE与免疫细胞
(比如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结合 ,从而中断过敏反应,控制过敏症状。
不管是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荨麻疹还是食物过敏,只要你是过敏引起,它的效果就是非常确切的,一般一个月打一次,安全性较好,针对中重度过敏性哮喘和荨麻疹也已经进入医保,对于季节性很明显花粉过敏患者,可以在花粉季来之前和期间注射奥马珠单抗,多数能明显减轻过敏症状,安然度过花粉季。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不是过敏性鼻炎,哮喘也不是因为过敏引起的,那打了也可能不会有效果,所以要咨询专科医师后确定是否合适使用。
脱敏治疗可以“一劳永逸”?是不是以后就能摆脱过敏?
谢教授介绍,脱敏治疗作为一种特异性免疫疗法,是针对病因的治疗,也就是说需要找到明确的过敏原以后,采用相应的脱敏制剂,从低剂量到高剂量逐渐增加,让患者的免疫系统逐渐耐受,可以理解为一种针对过敏性疾病疫苗式治疗,适用于过敏性鼻炎和比较轻的过敏性哮喘患者。同样,对于不是因为过敏导致的嗜酸性粒细胞哮喘就不适合脱敏治疗。
脱敏治疗的前提一定是明确某种物质过敏,如果你是同时多种过敏原过敏,比如花粉也过敏、尘螨也过敏、猫毛狗毛甚至明确不了过敏原,那脱敏治疗的效果可能也不好,而且治疗周期一般是3-5年,而且多数还没有纳入医保,目前已有标准化脱敏制剂以及可以开展的医院也比较有限,所以一旦计划开始就要做好长期坚持的准备。
脱敏治疗的方法一般分为皮下脱敏和舌下脱敏。皮下脱敏简单地说,就是将小剂量的过敏原注射入皮下,吸收后使人体逐渐适应过敏,舌下脱敏是在舌下滴入过敏原制剂。皮下脱敏总体效果和患者依从性上优于舌下脱敏,但舌下脱敏在安全性和方便性方面又优于皮下脱敏。
至于大家关心的效果,能不能“一劳永逸”?谢教授也补充,过敏与多种因素相关,脱敏治疗是过敏性疾病控制的一种方式,不孤立存在,想要完全控制,需要综合全面地进行治疗、控制与管理。目前临床的成功率在60%-80%左右,脱敏的时间可以达到8年左右,国外有更久的一些报告。如果有这方面的需要,一定咨询专业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病情况做好权衡。
脱敏治疗主要的副作用就是过敏反应,因为脱敏治疗的药物就是导致鼻炎或哮喘发作的过敏原提取物,所以在脱敏治疗过程中会引起过敏反应,表现为鼻炎、哮喘发作。极少数严重者可以出现过敏性休克。
脱敏治疗或注射奥马珠单抗是不是只能二选一?
谢教授介绍,如条件许可,奥马珠单抗与脱敏治疗联合能给过敏性疾病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在预治疗期能帮助过敏患者成功启动脱敏治疗,在脱敏治疗的脱敏药物剂量递增期联合奥马珠单抗治疗可减少脱敏治疗的不良反应,缩短脱敏药物的剂量递增期时间,也就是说奥马珠单抗对脱敏治疗能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本周三(3月29日)晚7:00,我们邀请了中日医院保健二部科主任陈欣教授,做客《幸福呼吸》--让生命成其美丽科普直播间,一起来聊聊“慢阻肺病患者该怎么打疫苗?”
识别上图二维码,进入公众号直播间
还没加入患者群的朋友,也请扫描下方二维码,私信小助手入群。我们将在群内收集大家的问题,为您采访专家,提供一对一答疑,也将为病友们提供一个交流情感,分享经验的空间。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谢佳星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编专著《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性肺疾病鉴别诊断》,主要方向:重度难治性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