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打流感疫苗的三大纠结点,看看专家怎么说?
来源: 看呼吸 2023-11-06

秋冬季是 「流感」 高发期,但仍有一部分人对流感疫苗 持「观望」态度。本就免疫力低打了是不是伤害更大?年轻人需要打吗?国产疫苗到底安不安全?对此,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陈晓阳主任解答了大家的疑问。


「本就免疫力低」打疫苗伤害大?极错!


陈主任告诉我们,现在最令人担心的就是老年人,因为老人、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就已占据了流感五类易感人群中的两大类。


「但有些老年人认为自己本来免疫力就低,抵抗力差,做到减少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就够了,没必要让本就衰老病多的身体再承受一次疫苗的「感染」。绝大多数没打流感疫苗的老人就是这么想的,但这种想法和纠结大错特错!他们一旦呼吸道感染后极易诱发各类疾病的加重,如:流感本身引起的白肺、二重感染的肺炎、混合感染后的重症、引发哮喘和慢阻肺病的急性加重,以及合并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加重等等。」


陈主任强调,老人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一定要接种流感疫苗,但可以等待病情完全康复和稳定后再接种,把握好时机即可,绝对不要有丝毫的纠结和疑虑。有慢性基础病的患者若正在急性加重期暂缓接种,病情平稳后接种。



哪种情况的年轻人要接种


易感人群该打流感疫苗这没毛病,可难道年轻人、健康人群真的就不该打流感疫苗了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陈主任专门提到一个前年初冬在疫苗接种站看到的现象:零零散散十几个接种流感疫苗的人,全是清一色20岁左右的年轻人,看上去身体都很健康,但却没看到一个老人。


「这恰好反应出一个最大的问题:中老年人尤其高龄老人为什么打疫苗积极性不高或者不动心?一是大家对疫苗的疗效根本不了解;二是我们对基层的科普宣传不到位。如果告诉基层的慢阻肺病患者,你们一年打一次流感疫苗,可以减少50%的流感带来的急性加重,发作会减少50%,治疗基础疾病的药也会减少25%左右,大家一下就都明白了。跟这个问题相反的,经常上网、从手机获取信息的年轻人,却又认识到了打疫苗的好处,不过,一般年轻人、健康人群可以不接种。这两大人群打疫苗带来的好处与不打疫苗相差并不大,因为这两类人群即便罹患流感住院率、死亡率不高。」


但同时陈主任又告诉我们,如果是年轻人、又是原本身体比较健康的人,在近期出现过病毒、细菌、病原体等感染,且因种种原因导致重症的患者,机体此时免疫力是处于下降状态的,这种情况下在完全康复后可以接种流感疫苗,主要是为了避免在短期内多次感染不同的病原体,机体二次受创后修复时间延长。



国产疫苗不安全?真的是这样吗?


陈主任告诉我们,现在,还有许多小孩家长存在这样的纠结,他们并非不想给孩子接种流感疫苗,而是不知道国产疫苗到底安不安全?与其纠结国产疫苗安不安全,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它绝大多数的「益处」而非极个别比如过敏的这种「弊」,因为这是极少数的情况。


首先讲安全性。现在,我国对疫苗的管理甚至比毒、麻药的管理还严格。每年11月份接种的这批流感疫苗应该都是国内新研发出的比较新的疫苗,从对疫苗毒副作用的管理到运送疫苗过程中的控温,都能做到随时可追溯、有保证。」


再讲效果。我以一个例子来说明:我诊断的患者中,几乎因流感住院的重症患者,基本上都是没有打过流感疫苗的。而如果是打过疫苗的患者,即便感染了症状也不会很重,不管打的疫苗它是进口的还是国产的,临床上我们见到的重症概率不会太高,死亡率也能够得到降低。疫苗起到了防止向重症发展的作用,有这一点就足够了。」


最后,陈主任提醒大家,有过敏体质的患者,在注射流感疫苗前一定要向医生详细报告自己的过敏史等情况。



本周三 (11月8日) 晚19: 00,我们邀请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黄克武教授 做客《幸福呼吸》--让生命成其美丽科普直播间,一起来聊聊 如何让哮喘控制的更好? ”。


请把直播链接分享转发给更多的人,每期我们将会从分享直播链接的朋友中,抽取 4 名幸运观众送出我们的精美礼品。


敬请期待!


扫码后分享,参与抽奖


还没加入患者群的朋友,也请扫描下方二维码,私信小助手入群。我们将在群内收集大家的问题,为您采访专家,提供一对一答疑,也将为病友们提供一个交流情感,分享经验的空间。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陈晓阳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现任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科室副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烟草病学组秘书、福建省海峡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会长、福建省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常务委员、福建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擅长治疗慢性气道疾病,从事控烟相关工作。







本文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排版:金豆
此内容为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
456
以上为医学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