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等多种病毒“大混战”,在辨不清是什么感染时怎么办?能先把流感抗病毒药用上吗?
来源: 看呼吸 2023-11-25

最近你可能发现周围人都在咳嗽、发烧、嗓子疼,这还真不是错觉,从前天国家流感中心发布的最新周报来看,流感样病例继续陡峭上升(红线)


支原体还没完,流感又来了,而且新冠、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混杂其中,感染过一种呼吸道传染病的人还有可能感染其他种类,混合感染、先后感染、重复感染,让人难以招架。


都是发烧咳嗽,但很难辨清自己是什么感染,又发愁大医院看病交叉感染也太难……这种情况下最优的做法是什么?能在家自己用药吗?本期我们采访到了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张祎医生。


目前在门急诊快速检测试剂盒仍是优选


张医生介绍,就最近支援发热门诊的情况来看,近2周最多的还是流感、新冠,且甲型流感病例数在快速上升。


目前发热门诊基本都会做快筛,医院的流感、新冠抗原检测还是很快的,抗原阳性的诊断效能很高,即阳性就高度提示感染,但阴性有可能是假阴性,在感染早期病毒量不多或采样质量不高时,可能漏诊。在门急诊快速检测试剂盒仍是优选,可以实现快速、大量筛查,而且针对这两种病毒感染,目前都有针对性的抗病毒药物。


如果就医不便,但你的抗原可及,能从网上或药店买到试剂盒,可以自测,再进行对症治疗。


但一定注意,抗原诊断依赖于口咽、鼻咽部位较高的病毒载量和良好的样本取材,起病初期易出现假阴性,敏感性仅为30-50% 。但它的阳性预测价值高,在无法开展核酸检测的地区,可作为协助诊断的手段。因此,即便是阴性也并不能除外流感诊断。简单来说就是,阳性可以证明你就是,但是阴性呢,不代表你不是。如果你快筛检测是阴性,但全身症状很重,淋巴细胞很低,就需要非常警惕。



医院爆满,可以就近在社区医院查一个血常规,密切关注这一指标


张医生介绍,就目前的现实情况,大家不一定非得到大医院去,可以在社区医院测一下血常规。


如果白细胞升高,通常是细菌性的感染或合并了细菌感染。单纯流感或新冠感染,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中细粒细胞不升高,当淋巴细胞明显减低(小于 0.6×109/L) ,称为 低淋巴细胞血症这与病情重、预后不佳直接相关,一定要特别重视。即使此时快速抗原检测试剂盒结果呈阴性,也要密切监测病情,可选择再次检测或到医疗机构进行病毒相关核酸检测。


如果症状比较重,在社区查血,发现白细胞不高,而淋巴细胞低,可能有预后不良的风险,又被明确诊断是流感,可以积极吃奥司他韦。



不确定是不是流感,能先吃上抗流感病毒药吗?


张医生介绍,鉴于目前的流行趋势,可以的,因为它副作用比较小,而且根据国内外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诊疗指南,在流感流行季节,对怀疑流感病毒感染的CAP患者,推荐常规进行流感病毒抗原或者核酸检查,并应积极应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如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不必等待流感病原检查结果。


流感流行季节需注意流感继发细菌感染的可能, 其中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菌较为常见。对于在流感季节出现流感样症状,甚至伴有淋巴细胞减低,可以不看抗原直接吃,这是获得专家建议的,即使吃错它的副作用也很小。


对于流感,我们强调黄金 48 小时,特别是血常规淋巴细胞低的患者,更早应用能避免病情加重,奥司他韦作为抗流感病毒治疗的关键药物,一定是越早服用效果越好,至少要持续5天


一般流感病症会在3-4天后会逐渐消退,但如果持续高热>3 天,甚至出现呼吸急促、指氧(血氧饱和度)下降的情况,要及时就医。对于症状持续无缓解甚至加重的患者,即使发病时间超过 48 小时也推荐应用抗病毒药物。


在西班牙大流感至今的100多年中,流感反复出现流行,病毒变异频繁发生,并常见重症病例。但并非所有流感都会演变为重症,且抗病毒药物也可及,我们应该重视但不焦虑。目前戴口罩的人群比例较前下降,而今年流感流行高峰提前,还是值得我们所有人注意。



您现在看到的是我们最新上线的日更版公众号,会每天和大家见面,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您点赞分享,把《看呼吸》推荐给身边更多有需要的朋友!


还没加入患者群的朋友,也请扫描下方二维码,私信小助手入群。我们将在群内收集大家的问题,为您采访专家,提供一对一答疑,也将为病友们提供一个交流情感,分享经验的空间。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张祎

2013年获得博士学位,主治医师,2018年PCCM专培项目结业。从事呼吸危重症临床工作。研究方向:,针对重症患者急慢性呼吸衰竭的救治开展多项临床研究,参与“急性肺损伤后炎症调控与组织修复机制”研究工作。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自然面上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国家级项目。发表SCl、核心期刊论文多篇。学术兼职:担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脂质与脂蛋白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本文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排版:金豆
图片来源网络
此内容为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
239
以上为医学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