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参汤”喝下肚,这对夫妇补“惨了”……人参、西洋参怎么吃才能最大化发挥其功效?
来源: 看呼吸 01-10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发布公告,将“人参、西洋参、灵芝”正式纳入了保健食品备案原料目录,其解读文件表还表明:“人参、西洋参允许声称的保健功能包括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和缓解体力疲劳。”



“如何增强免疫力”正是当前感染性疾病高发时期民众最为关心的话题,《看呼吸》记者联系了浙江大学附属二院过敏科的副主任汪慧英教授,请她为我们讲讲这两种中药材该怎么吃更好?可汪教授却首先讲起了这两种药材用错后导致不良后果的例子。


夫妇俩为“冬补”喝了1周参汤却起反作用


“这对杭州夫妇一起来的门诊,那模样真是惨不忍睹,先生是整夜整夜失眠,眼圈乌青发黑,血压升高,还能很明显地看到头面部尤其额头长满了痘痘,称已经三四天基本没怎么好好休息过,一星期通宵失眠三天;女士本身就有湿热,去年夏季就因湿疹来看过病,这次来则是起了一身皮疹,皮肤瘙痒导致不停抓挠,卷起衣袖一看,从手腕到胳臂都是一道道的印,又红又肿……两人都怀疑是类似‘尘螨’引起的过敏症状,但我第一反应就是吃错了什么。”


果然,汪教授在问诊中发现,夫妇俩前几年宅家时间多,极少出门锻炼,经历了几次病毒感染,自我感觉体力和免疫力都不同程度下降,于是两人在家找各种名贵中药材煲汤煮水“狂补”,特别是入冬以来,人参、西洋参等补品吃了不少。前一周,夫妇俩得到一根名贵野山参,连续喝了1周参汤,人参炖鸡,西洋参泡水,症状在第三天就出现并且逐渐加重,两人却丝毫没有联想到是这个原因所致。



1天不超过3克?吃人参、西洋参须牢记哪些禁忌?


汪教授告诉我们,其实门诊上遇到的患者因吃人参、西洋参适得其反的例子并不鲜见,人参和西洋参都有禁忌人群,首先是对它们有过敏反应的人禁用少年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也禁用。从两种药材的药性来讲,西洋参属于偏滋阴,大家多用来作为代茶饮,人参偏补气,容易导致上火症状,因此适不适合用,还要听医生对你的体质进行辩证,如果属于阴虚体质和湿热体质,使用人参有时候会引起病情显著加重。


“平日里,即便不是禁忌人群,我们也一定会嘱咐患者,如果你正在感冒,或者是照镜子看舌苔比较厚腻,人参和西洋参都是不推荐使用的。并且吃法上也有讲究,还有人参和西洋参都不能与含有藜芦、五灵脂的中草药及其制品一起同用。”


汪教授告诉我们,除了上述症状上、体质上、人群上以及吃法上的禁忌要记牢,服用的量也是关键。


人参、西洋参一天服用的总量不能超过3克。很多人少量服用其实并不会引起过敏症状,就是因为吃太多,过量服用就导致了过敏症状,比如食用后出现皮疹、瘙痒、红肿等症状,这种过敏的症状其实真正的原因是过量食用人参导致的人体内环境失衡,补气过多,‘气有余则生火’,导致身体出现上火、口干、失眠等症状。过度食用人参还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兴奋,引发心悸、血压升高等问题。”汪教授讲道。



人参、西洋参怎么吃好?为什么蒸比煮好?


汪教授告诉我们,人参、西洋参因其都含有丰富的多种活性成分,如多糖、人参皂苷等,可以增强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因此这两种药材能作为提高免疫力的保健品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大家在使用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禁忌人群和适量食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在吃法上,人参和西洋参最通常是用来炖汤和泡茶,以及切片含服


1.炖汤:将人参或西洋参与鸡肉、瘦肉等食材一起炖煮,有增强体力、缓解疲劳的功效;


2.泡茶:将人参或西洋参切片后泡茶饮用,有提神醒脑、缓解疲劳的功效;


3.含片:将人参或西洋参切片后含在口中,让其慢慢溶解,有提高免疫力、缓解疲劳的功效。


汪教授告诉我们,参的烹饪方式多种多样,大家通常用来煮熟直接吃参喝汤和炖肉喝汤最为常见,但给大家推荐一种方法,吃参要“蒸着吃”比煮着吃的效果好,这主要与参的有效成分、烹饪方法和人体吸收有关。


“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平日里是不是蒸的菜肴也更容易被消化吸收?这是因为蒸熟的食物更有利于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参含有的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活性成分在蒸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溶解在水中,使参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提取而营养成分受到较少的影响,相比之下,煮的过程中,高温和长时间的水煮可能导致部分营养成分的破坏和流失。并且,蒸的时间和温度更容易控制,有利于保持参的口感和营养成分的稳定性。”汪教授讲道。



您现在看到的是我们最新上线的日更版公众号,会每天和大家见面,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您点赞分享,把《看呼吸》推荐给身边更多有需要的朋友!


还没加入患者群的朋友,也请扫描下方二维码,私信小助手入群。我们将在群内收集大家的问题,为您采访专家,提供一对一答疑,也将为病友们提供一个交流情感,分享经验的空间。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汪慧英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过敏科副主任,浙江省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变态反应分会常务委员;浙江省预防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过敏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过敏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食物药物组副组长。担任多项省级学术任职,主持多项国家部、厅及校级科研课题,发表国内核心期刊、SCI期刊50余篇。





本文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排版:金豆
此内容为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
938
以上为医学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