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患者顺利退热后,呼吸道症状反常恶化,支气管镜与tNGS如何探查感染“合谋者”?丨“镜”观奇变(8)
来源: 呼吸界 6 天前


推荐语


新冠患者经规范治疗后退热,咳嗽咳痰的呼吸道症状却反常加剧、影像学提示病变范围扩大,是新冠病毒反弹、进展?继发了细菌或真菌感染?还是另有玄机?支气管镜检查及肺泡灌洗液tNGS最终确诊为新冠合并人偏肺病毒双重感染……肺部感染常规治疗反应不佳时,如何逐步深度“探查”病原学?临床如何处理复杂病毒混合感染?


一、病史简介:“好转”表象下暗藏危机


患者刘XX,女,64岁,体重56.6Kg,身高164cm。入院时间2025年04月12日。



主诉:间断发热10余天。



现病史:10余天前受凉后发热,Tmax38.3℃,伴畏寒,伴咳嗽、白色粘痰不易咳出,伴鼻塞、流清涕,伴活动后胸闷、气短,伴头痛,无寒战、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不适,于当地诊所给予口服氨茶碱片、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治疗,效果差。1天前于西安某医院查血常规示:N 79.6%、余大致正常;CRP 38.6mg/L;Hs-CRP>6.00mg/L,于社区医院给予头孢噻肟钠联合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仍发热,Tmax38.5℃。收入我院。



既往史:1年前诊断焦虑症,间断用药。


二、入院检查:入院第4天咳嗽明显加重,恶化的原因?



体格检查:T 38.5℃,P 102次/分,R 20次/分,BP 126/68mmHg,指脉氧饱和度90%(静息状态下),双肺叩诊清音,呼吸音粗糙呼吸音,未闻及干湿啰音,未闻及哮鸣音,心界叩诊无扩大,心率102次/分,节律齐,心音正常,无杂音。双下肢无浮肿。 



实验室检查:

感染方面:血常规检验报告:WBC 10.47*10^9/L↑、NEU 8.76*10^9/L↑,LYM 0.62*10^9/L↓,HGB 110g/l↓,PLT 206 *10^9/L;ESH:54mm/h↑;IL-6:192.7pg/ml↑;CRP:121.53mg/l↑;SAA:860.06mg/l↑。

生化指标:血气分析(未吸氧):pH 7.437,Pco2 29.3mmHg↓,PO2 60.3mmHg↓,HCO3-19.7mmol/l↓。凝血系列示:D-D 1.75ug/mL↑,FDP 6.10ug/mL↑。肝肾功:TP 54.3g/l↓,ALB 33.0g/l↓,AST 50u/l↑,AST 61u/l↑,UA 119umol/l↓。肿瘤标志物:大致正常。T-spot:阴性。血液G试验、GM试验:阴性。

病原学检查: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咽拭子甲流及乙流核酸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核酸、人鼻病毒核酸、呼吸道腺病毒核酸:阴性。痰一般细菌涂片检查:革兰阴性杆菌1+,革兰阴性球菌2+。



辅助检查:

心电图:窦性心律,电轴不偏,窦性心动过速。

心脏彩超:心率略快;左室舒张弛缓功能减低,收缩功能正常;彩色血流:三尖瓣返流(少量);心包积液(极少量),心包膜未见明显增厚。EF:56%。

下肢静脉彩超:左侧小腿浅表静脉静脉曲张。双侧肌间静脉内径局限性增宽,血流速度减低。余上述受检静脉二维、彩色血流未见明显异常。

胸部CT检查(我院,2025.04.12):右肺上叶实性小结节。两肺钙化灶。右肺中叶内侧段部分肺组织膨胀不良。两肺下叶胸膜下少许间质性改变。心包少量积液;主动脉、冠脉壁部分钙化。




初步诊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型 低氧血症


治疗经过:入院后给予来瑞特韦片抗病毒,给与氧疗、俯卧位通气等对症治疗,给予止咳化痰、平喘等对症支持治疗,那曲肝素钠预防性抗凝等对症支持治疗。


病情变化:患者入院第2天体温即恢复正常,但入院第4天患者咳嗽明显加重,影响夜间休息,白色粘稠痰液不易咳出。



复查胸部CT示(我院,2025.04.18):双肺间质增厚伴多发结节、及渗出灶,较前显著。纵隔、右侧肺门淋巴结增大,较前显著。新增双侧少量胸腔积液。余大致同前片。



三、临床分析:反常恶化根源在哪?这种感染“浮出水面”


患者中老年女性,急性病程,主因间断发热、咳嗽咳痰入院。患者入院后完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SAA、血沉、IL-6明显升高,淋巴细胞计数降低,入院完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胸部CT示双肺下叶后基底少许渗出,给予抗病毒、吸氧、抗凝等对症治疗,体温恢复正常,但患者咳嗽逐渐加重,严重影响夜间休息。复查胸部CT示双肺可见间质增厚伴多发结节、及渗出灶,纵隔及右肺门淋巴结较前增大。需考虑到以下疾病:



(1)支原体肺炎:患者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以咳嗽为主,复查胸部CT示双肺可见间质增厚伴多发结节及渗出灶,沿支气管血管术分布,以双上肺为著。建议完善咽拭子支原体核酸检测、完善肺泡灌洗液病原学检查有助于进一步鉴别诊断。



(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加重:患者急性起病,发热,咳嗽,完善血常规等感染指标升高,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持续阳性,入院经抗病毒等对症支持治疗,发热好转,咳嗽明显加重。结合临床考虑患者不除外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加重,但影像学考虑不太考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加重的影像学特点。需进一步完善电子支气管镜并灌洗吸取肺泡灌洗液送检。



(3)真菌性肺炎: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且核酸持续不转阴,病毒感染易合并真菌感染,结合胸部CT,病灶沿支气管血管树分布,有支气管增粗,双肺散在结节。可进一步完善血液G试验、Gm试验,完善痰液及肺泡灌洗也细菌学检查,有助于进一步诊断及鉴别诊断。


四、进一步检查、诊疗经过:介入手段有何发现?


完善气管镜(我院,2025.04.18):右肺各级支气管管腔内可见大量脓性分泌物,左肺各级支气管管腔内少量脓性分泌物,管腔未见狭窄、伪膜、坏死及新生。更换超声支气管镜,探及7组淋巴结异常低回声,其包膜完整,血供较少,于7组淋巴结行EBUS-TBNA穿刺3次送病理学检测。镜下诊断:支气管粘膜炎性改变 7组淋巴结异常低回声。



病原学检查:灌洗液:抗酸杆菌涂片、一般细菌涂片、真菌涂片:阴性。灌洗液呼吸道病原体多重PCR、灌洗液GM试验、真菌核酸三项、TB-PCR、NTM-PCR、TB-DNA/RNA正常。


常规病理报告:(7组淋巴结穿刺活检)小块纤维组织慢性炎伴炭末沉积及局部机械性挤压。


肺泡灌洗液:未见恶性细胞。


肺泡灌洗液tNGS(外送,2025.04.18):人偏肺病毒 序列数53077。


四、最终诊断 


人偏肺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型 低氧血症


给予加用中医汤药、加用胸腺法新改善免疫力,患者症状明显好转。


复查胸部CT示(我院,2025.04.28):双侧间质略增厚,较前改善;双肺多发结节较前缩小,双肺渗出较前稍有增多,纵隔及右侧肺门淋巴结增大较前缩小,双侧胸腔积液较前吸收。



五、经验与体会:治疗反应不佳的肺炎可能的提示?


人偏肺病毒感染是人体感染人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后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全年散发,多发生于冬末及春初。hMPV感染大多表现为轻度自限性疾病,部分患者因出现毛细支气管炎、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和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等并发症需要住院治疗,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进展为重症肺炎,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或多器官功能不全等,甚至导致死亡。


感染的高危人群包括年龄<5岁或>65岁、免疫功能缺陷/受损以及患有基础疾病等人群。在儿童中,年龄<1岁(尤其是<6月龄)、存在基础疾病、早产及混合感染为hMPV感染发展为重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有hMPV感染相关临床表现者,具有以下一种或以上病原学、血清学检查结果即可诊断: hMPV核酸检测阳性;hMPV抗原检测阳性;hMPV培养分离阳性;IgG抗体转为阳性或恢复期IgG抗体水平为急性期4倍或以上升高。


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目前尚无证据证明有对hMPV有效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故不建议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重型、危重型的治疗以积极防治并发症,治疗基础疾病,预防继发感染,及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为主。同时辅以中医治疗。


本例患者老年女性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人偏肺病毒肺炎,临床上并不多见。


作者介绍


王瑞璇

西安市胸科医院(西安市呼吸疾病研究所)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空军军医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成就: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SCI论文1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3篇。参与西安市胸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诊治平台建设课题1项。学术任职:陕西省保健学会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呼吸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赵延军

副主任医师,西安市胸科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分别就职于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唐都医院。主要从事呼吸系统慢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间质疾病的诊治,也擅长呼吸系统恶性肿瘤的综合诊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熟悉常规化疗、靶向、免疫等治疗治疗,又善于应用血管介入、射频消融、放射性粒子植入、恶性胸腹水灌注化疗术等微创介入治疗,康复期患者兼顾中医药调理治疗,累计完成各种介入微创手术数千例。发表核心源期刊论文6篇,SCI两篇。担任中国抗癌协会陕西省肿瘤分会委员、陕西省介入消融专业委员会常委,陕西中西结合医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


顾兴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硕士生导师,西安市胸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原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呼吸重症监护室主任,陕西省保健学会呼吸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呼吸介入协作团队负责人,西安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库成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光动力治疗第三届专家委员,中国肺癌防治联盟青年委员,全军呼吸内科学专业委员会介入学组委员,陕西省保健学会睡眠障碍分会常务委员,西安市慈善会医疗健康专业委员会顾问委员,《国际呼吸杂志》编委,参编呼吸介入专著2部,主持省市级重大课题2项,发表SCI论文和中华类论文10余篇。


* 文章仅供医疗卫生相关从业者阅读参考


本文完

责编:Jerry

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