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颂敏教授等团队《Allergy》发文,提示嗜酸性粒细胞在维持骨髓造血干细胞(HSC)稳态及再生重建能力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来源: BioArtMED 5 天前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应颂敏教授、张超副教授团队与暨南大学鞠振宇教授团队合作,在过敏领域期刊Allergy发表题为:Physiological Level of Eosinophils Is Essential for the Regeneration and Homeostasis of Murine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嗜酸性粒细胞在维持骨髓造血干细胞(HSC)稳态及再生重建能力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种终末分化的粒细胞,约占健康人外周血白细胞的1%-5%。传统上其功能被定义为效应细胞,在过敏性疾病(如哮喘、特应性皮炎)及宿主防御(尤其抗寄生虫感染)中发挥核心作用。其活化后脱颗粒释放的毒性蛋白(如MBP、EPO)和炎性介质(如白三烯C4)可直接导致组织损伤和炎症加剧。近年来,随着研究深入,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认知已从单纯的“破坏者”扩展为具有免疫调节与稳态维持作用的关键细胞,表现出明显的微环境依赖性和功能多样性。临床上,靶向IL-5/IL-5R及IL-4R信号通路的生物制剂已成功用于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相关炎症,助力实现过敏性疾病的临床控制。


该团队长期致力于嗜酸性粒细胞功能研究,前期发现,在哮喘等高嗜酸性粒细胞疾病状态下,嗜酸性粒细胞来源的趋化因子CCL6/15/23可激活骨髓中静止期HSC的CCR1受体,促进其向嗜酸性粒细胞谱系的定向分化,揭示了哮喘中造血谱系的偏向性分化机制。(相关成果发表于Cell Res. 2018; 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 2021;Sci Adv 2021; Adv Healthc Mater. 2025;Cell Rep. 2025)。团队进一步解析了CCR1受体的高分辨率蛋白结构,提出了基于结构导向的哮喘抗炎小分子干预新策略(Nat Chem Biol. 2021; Cell Discov 2022a)。此外,团队首创的细胞因子型CAR-T疗法可实现嗜酸性粒细胞的体内靶向清除(Cell Discov 2022b),已获批中国与日本发明专利授权,目前正推进至临床试验阶段。


在本研究中,团队利用嗜酸性粒细胞特异性缺失小鼠(Epo-DTA transgenic,PHIL)进一步揭示:嗜酸性粒细胞缺失可损害HSC的应激再生能力。稳态条件下,PHIL小鼠的长期造血干细胞(LT-HSC)在体外克隆成簇能力及体内竞争性造血重建能力均显著下降;在5-氟尿嘧啶(5-FU)、卡铂等化疗药物诱导的骨髓造血抑制模型中,嗜酸性粒细胞的缺失导致HSC数量减少、再生功能受损及小鼠存活率的大幅降低;通过生物制剂靶向清除嗜酸性粒细胞同样可造成应激状态下HSC再生重建障碍。该研究扩展了对嗜酸性粒细胞功能多样性的认知,提示需关注长期抑制嗜酸性粒细胞可能会对造血系统的应激恢复潜力产生影响,为相关靶向嗜酸性粒细胞疗法的安全性评估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图示:嗜酸性粒细胞维持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应激后造血重建与再生能力


*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11/all.70021


本文内容来源自公众号“BioArtMED”:Allergy丨嗜酸性粒细胞的新生物学功能:造血稳态维持及应激后再生调控


* 文章仅供医疗卫生相关从业者阅读参考


本文完

责编:Jerry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