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艳良教授:疫情之下,哮喘患者自我管理策略
来源: 呼吸界 2021-10-13


引言


现阶段,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仍处于全球大流行时期,而哮喘患者这一特殊群体在疫情中更是面临严峻的挑战。疫情之下,哮喘患者应该如何自我管理成为呼吸界的焦点话题。


1、疫情之下,哮喘患者是疫情防治的重点对象


新冠疫情之下,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是危重症的高风险人群。新冠病毒攻击靶点为肺部,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一旦感染病毒更易进展为重症肺炎。对于此类患者,治疗基础疾病十分重要 [1]。哮喘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在此次疫情防治中更是不可忽视的。


我国哮喘患者达到症状控制比例不足一半。哮喘急性发作危及患者生命,然而众多因素均可诱发急性发作。GINA 指南指出:病毒是触发哮喘急性发作的主要因素之一 [2],未控制的哮喘患者气道防御功能下降,自身免疫紊乱,一旦感染新冠病毒,后果十分严重;疫情期间消毒剂增加哮喘风险,过度使用与哮喘控制不佳有关 [3];通风不足,室内污染物甲醛、甲苯增加哮喘儿童呼吸道症状发作的风险 [4]。同时,运动的减少及就诊随访不便均给哮喘管理带来更大挑战 [5-7]


图1. 哮喘急性发作诱因


2、疫情期间,应加强哮喘患者自我管理


患者自我管理不佳是哮喘控制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8]。自我管理目标包括达到良好的症状控制(ACT 评分>20 分)并维持正常活动水平,最大程度减少哮喘发作、肺功能不可逆损害和药物不良反应风险 [2]。通过患者规范化的自我管理,可以帮助患者达到哮喘控制。


哮喘患者的自我管理包含以下几方面:

1)了解哮喘的特征、发作特点及预后 [9]

2) 了解并避免哮喘发作诱因 [10]

3)了解哮喘药物治疗常识 [9],见表 1;

4)正确使用吸入装置[9]

5)加强依从性管理[9]

6)制定哮喘行动计划、哮喘日记[9]

7)借助哮喘病情监测工具帮助患者自我评估和监测[10]

8)定期随访[10]

9)了解哮喘急性发作先兆的表现并掌握识别方法[10-14],见图 2;

10)规范用药,及时通过网络、微信等方式与医生沟通病情,不可擅自停药,常规检查可适当延期[2, 7]


表1. 哮喘治疗药物及注意事项

图2. 哮喘急性发作先兆的表现与识别方法


3、含 ICS 制剂在哮喘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哮喘治疗中,ICS(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使用不足、SABA(短效 β2-受体激动剂)过度使用普遍存在 [15]。而过度依赖 SABA 和过少使用 ICS 预示急性发作风险增加,并与死亡率上升相关 [16,17]。GINA 指南建议,哮喘患者在疫情期间不应停止其处方的 ICS 控制药物,停止 ICS 通常会导致潜在的哮喘恶化危险 [2]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在哮喘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表明,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快速起效,3 分钟改善 FEV1 达 20%以上 [18]。与 ICS/LABA 固定剂量相比,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维持缓解治疗方案显著降低哮喘急性发作风险 39% [19],且不增加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 [20]。临床获益见图 3。


图3. 哮喘患者应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的临床获益


4、疫情下,哮喘患者的其他自我防护


疫情下,哮喘患者的其他自我防护措施包括:避免接触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方法和措施(如图4)、保护易感人群等 [7]


图4. 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及措施


此外,需要注意有疫区流行病学接触史应及时上报并根据疫情防控规定居家单间隔离 14 天;出现发热、咳嗽、乏力、憋喘等不适症状及时到发热门诊就诊;如诊断为新冠肺炎疑似病例或者确诊病例,转至定点医院隔离观察或治疗 [7]


总结


疫情之下,哮喘患者是疫情防止的重点对象。由于疫情期间的种种限制,哮喘患者更应 加强自我管理,规范用药。布地奈德/福莫特罗起效迅速、降低急性发作风险且安全性较好, 规范应用定能改善哮喘患者控制情况。


参考文献 


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

2.GINA 2020.

3.Dumas O, et al. Eur Respir J. 2017 Oct 5;50(4):1700237.

4.吴金贵, 等.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0;14(9):899-902.

5.王开梅等,中国医药导报, 2019,16(5):76-79.

6.陈云欢等,医学综述, 2010,16(17):2596-2598.

7.2020年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管理的专家建议

8.Lahdensuo A. BMJ, 1999; 319(7212):759-760.

9.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0,43(12)1023-1048.

10.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2016.54(3):167-181

11.GINA 2017.

12. Lahdensuo A. BMJ. 1999 Sep 18;319(7212):759-60.

13.Thamrin C,et al.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1,127(6):1494-1502.

14.林江涛, 等. 中华医学杂志, 2017; 97(30):2329-2332.

15. Rabe KF, et al. Eur Respir J. 2000 Nov;16(5):802-7.

16. Suissa S et al.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1994; 149: 604-10.

17. Suissa S et al. N Engl J Med 2000; 343: 332-6.

18. Balanag VM, et al. Pulm Phamacol Ther. 2006;19:139-147.

19. Kuna P, et al. Int J Clin Pract. 2007;61(5):725-736.

20. Agarwal R, et al. Monaldi Arch Chest Dis. 2009 Dec;71(4):161-9.


作者介绍


马艳良

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专长: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慢性咳嗽、间质性肺疾病、嗜酸粒细胞升高相关性肺疾病。任职:北京医师协会呼吸专科医师分会总干事;北京医师协会呼吸专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呼吸学组委员;致力于支气管哮喘、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及支气管扩张发病机制的研究,主持院级、省部级科研基金 6 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参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科技部十二五攻关课题、卫生部科技支撑计划、行业科研专项经费资助项目等多项重要课题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期刊发表文章二十余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雾霾天气保健之南》一书, 参与编写《基层常见呼吸疾病诊疗常规》、《呼吸内科》(循证内科学丛书)、《临床医疗护理常规 呼吸内科诊疗常规》等书籍。多次获得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学优秀奖项。


本文完

排版:Jerry

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