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上午,北京大学医学部2025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北大医学部举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王广发教授作为教师代表,分享了源于岁月、发自肺腑的感悟与期许,为毕业生们送上了真挚祝福与殷切期望。
王广发教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亲爱的毕业生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齐聚在这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毕业典礼现场,共同见证你们人生中的高光时刻!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教师,向你们——北大医学引以为傲的2025届全体毕业生,致以最热烈的祝贺!祝贺你们学达所成,蟾宫折桂!
三十八年前,我和你们一样,怀揣梦想,带着几分忐忑,从这里扬帆起航。回望过去,从青涩学子到为人师长,酸甜苦辣,最终沉淀为对事业的挚爱,对誓言的敬畏,对人生的从容。此时此刻,你们也一定像当初的我,内心在叩问:未来幸福之路在何处?成功之道又在何方?临别之际,作为你们的师长,你们的师兄,早你们三十八年毕业的校友,我想分享两点,源于岁月、发自肺腑的感悟与期许:
首先,坚守向善之心,铸就医者仁心的永恒灯塔。
人类向善的本性,是指引我们穿越迷雾、照亮前路的永恒灯塔。
医学,是至善的科学,是至仁的事业!“善”永远是北大医学人最恒久、最温暖的“上池之水”。正如《礼记·大学》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善”,始于善待己身。守护好身心,方能行稳致远。内心豁达,体魄健康,是人生幸福的基石。
“善”,核心是善待他人,与人为善。这不仅是换位思考的同理共情,更是医者“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誓言的致虚守静。而“善”, 常在细微处闪耀光芒。。
我至今清晰记得,跟随我们北大医院呼吸科首任主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首任主委穆魁津教授查房的那个冬日。医院条件简陋,室内还能感受到丝丝寒意。穆教授在问诊时,一个细微的动作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里:他反复用手掌摩擦听诊器的胸件,直到确认它足够温暖。问诊结束,他依然不忘再次用手试温,才轻轻将其放到患者的胸部。这个情景深深震撼了我!我们仰望的“大先生”,其对病人的关怀竟如此细致入微,这份“善的温度”,诠释的是医者心底最纯粹的仁与爱,是超越技术的生命关怀。
其次,秉承厚道底色,拓展北大医学的精神疆界。
亲爱的同学们,经过燕园沃土的滋养、未名湖水的荡涤、医学殿堂的淬炼, 鲜明的“北大医学底色”已深深融入你们的生命,刻入你们的基因。 未来无论你们身处何方,境遇如何,这底色永不褪去,历久弥新!它蕴含着“厚积淀,崇大道”的文化精髓——厚德载物,厚学济世,厚生为民。
带着这份底色,我亲历了抗击SARS的义无反顾,汶川地震的生死驰援,鼠疫防控的冲锋陷阵,新冠疫情的众志成城。北大医学人以智慧与勇气守护山河无恙,贡献中国方案。 “胸怀国之大者,心系民之所盼”,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和人类健康福祉,这是北大医学人最深沉的家国情怀。
王广发教授(右一)在抗疫一线为新冠肺炎患者做支气管镜
这份底色,薪火相传。我的三位学生——程渊、廖纪萍、王玺,他们响应国家召唤,远赴雪域高原,带去了藏族同胞亟需的、最前沿的呼吸介入技术,创造了西藏首例气道狭窄治疗、首例超声支气管镜、首例硬质气管支气管镜手术、首例导航支气管镜,开办了西藏首个呼吸内镜技术培训班……。他们更立足高原实际,创新改良技术,手把手为当地培养了一支可以媲美内地最高水平的呼吸内镜团队!而当新冠疫情肆虐海拔4500米的阿里地区时,他们的身影再次出现在最前线。“缺氧不缺精神!”他们用行动完美诠释了北大医学的“仁与术”,将北大医学的“底色”洒播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程渊、王玺、廖纪萍三位援藏医师在西藏开展医疗工作
这份底色,赋予我们求真探微的科学方法;这份底色给予了我们“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沉潜定力;这份底色,铸就了我们敢为人先、攀登医学“珠穆朗玛”的顽强品格;这份底色,塑造了我们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这份底色是北大医学屹立时代潮头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你们未来破解生命密码、贡献原始创新的底气所在。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之后,无论你们走到哪里,请记住母校的培养、师长的嘱托、同窗的情谊。
今天之后,你们的身份将从“北大医学学子”转变为“北大医学校友”, 北大医学的精神血脉,必将传承永续!
三年前,我曾给我的学生写下寄语。今天,我将同样的期许送给你们:愿你们始终——视野高远,胸怀宽广,行动积极!
祝你们即将开启的新的远征,壮阔如江海奔涌!坚定如青山巍然!顺遂如长风万里!通达如星轨纵横!
祝你们前程似锦!毕业快乐!
谢谢!
- End -
专家介绍
王广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呼吸系统疾病专家。现任北京大学呼吸病学系主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密云医院院长。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副会长、呼吸医师分会常委等。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等20 余项。获中国医师协会年度十大优秀呼吸医师(2018)、“国之名医·卓越建树”奖(2018)、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2020)、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大学杨芙清- 王阳元院士奖教金、第六届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师讲述我(我们)的育人故事活动特等奖等奖项和荣誉。
本文转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D1ggMMAQQFsfdzhBZcQk-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