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施毅教授:无法早治根源在于早诊不够……起效快、疗效佳、顺应性强的流感治疗药物是临床医生的「特殊考量」
来源: 呼吸界 2023-11-09


编前语


进入11月,我们迎来了第六个「世界流感日」。现阶段我国流感的流行趋势如何?抗病毒治疗应坚持哪些原则?从分析疾病负担情况,到讲述早诊早治的临床获益,围绕疾病诊治、流感高危人群画像及诊治的特殊考量、基础疾病人群的诊治要点等等的诸多话题,《呼吸界》记者专访了国内多位感染和呼吸疾病领域的著名专家,他们从不同视角分享了自己对流感这个「老话题」的独到见解,以及如何做好科普宣教等方面的真知灼见。11月1日起,《呼吸界》系列推出「世界流感日」视频专访,今天,我们将推出施毅教授的专访。


「老幼孕」、肥胖者、有基础疾病患者是流感的「高危人群画像」


谈到流感,我们常提到一个词叫「高危人群」,究竟哪些人群属于流感的高危人群?流感病毒对于这些高危人群而言有哪些危害?施毅教授首先详细解答了这两个问题。 


施教授指出,大家对「流感」非常熟悉,因为几乎人人都可以感染流感病毒,但并非所有人都知道哪些人群更易感染。我们通常将流感的高危人群归纳为五类,其中前三类就是老百姓常言说的「三宝」——「老幼孕」:



一、年龄大于或等于65岁的老人。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免疫系统、各脏器功能都在不断衰退,最关键的是基础疾病越来越多。因此,他们一旦感染流感病毒后,很容易出现重症;



二、年龄小于5岁的儿童。其中又以2岁以下婴幼儿感染风险更甚,这是因为儿童、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如成人完善,特别是呼吸道局部的免疫力没有成人完善。因此,当同样接触到呼吸道病毒时,他们更容易「获得感染」,而不是「定植状态」;



三、妊娠及围产期的妇女。一方面,孕妇在怀孕期间免疫力本身就是下降的,另一方面,由于孕妇负担着两个人的生活,她们的所有器官功能都处于高速运转状态。一旦感染流感病毒,负担就变得更重。因此,孕妇感染后同样容易出现重症;



四、肥胖人群。肥胖人群容易感染流感病毒有两个机制:一是肥胖者的脂肪多,有研究发现,肥胖人群的细胞免疫功能较正常人群下降约20%。因此,肥胖容易导致免疫功能低下;二是肥胖者容易罹患各种疾病,如更容易罹患糖尿病等等,疾病会又进一步导致免疫功能下降;



五、伴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肾病、肝病、血液病、神经肌肉系统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疾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抑制者等等。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更容易获得病毒的感染。


施毅教授强调,「老幼孕」、肥胖者、有基础疾病患者是流感的「高危人群画像」,这五类人群是流感预防、诊断和治疗的重点人群。他们感染后受到的危害巨大:第一,免疫力较差,易感染流感病毒;第二,多合并基础的心肺疾病,引起肺炎等严重并发症;第三,流感病毒破坏身体结构,引发炎症,加重原发病;第四,对病毒的清除力弱,排毒时间长,易传播病毒。



无法早治根源在于早诊不够,与病毒检测能力不足和医生观念有关


提及流感早诊早治的重要性,施毅教授表示,之所以不停地强调「早诊」,因为我们知道抗流感病毒药物绝大部分是在起病后48小时之内服用作用最好。若不能早期诊断,当患者服用抗流感病毒药物超过48小时,效果会大打折扣。


诊断上,认清流感的典型症状如「一热二痛三乏力」,但老人和儿童的流感症状可能与一般人群的临床表现有所不同,临床须加以鉴别。治疗上,重症或有重症流感高危因素人群,应尽早给予经验性抗病毒治疗;易发展为重症流感的高危人群,则不必等待病毒检测结果,尽快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对发病时间超48小时的重症患者依然可从抗病毒治疗中获益。因此,我们要不断强调「48小时内」服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它是实现「早诊早治」的第一步。


施教授谈到,十几年前国内曾做过一次流行病学调查,国人从感染流感病毒后到服用抗病毒治疗药物,平均时间为6天,这样根本达不到早期治疗的目的;十几年后国内又做了一次调查,平均时间仍为6天,没有任何提高。


他指出,「早治」的目标无法实现其根源在于「早期诊断不够」,早期诊断不够与病毒检测能力不足有关,有一大部分流感患者只在社区医院或二级医院就诊,目前这些医院不一定有流感感染的检测手段,但更多是与医生的观念有关。实际上,当满足两个前提(1、患者的流感症状较典型,例如在流行季节出现高热、全身酸痛等;2、医生结合流行病学和患者的症状推测有可能是流感)时,根本不必等拿到病原学再开始抗流感病毒治疗,医生即可开始抗流感病毒治疗。有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先治再采集标本最终确诊为流感的准确率高达77%。


施教授强调,临床医生具备较高的诊断能力、较准确的专业知识,在进行了临床诊断后立即开始抗病毒治疗,能真正实现「早治」,而将「早诊早治」关口前移便是「早期预防」,对流感高危人群要讲究「快治不如早防」,因此,接种流感疫苗是高危人群的重要预防措施。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推荐:季节性流感疫苗用于流感感染的严重疾病和并发症高危人群,包括孕妇、幼儿、老年人和成人慢性病患者。



起效快、疗效佳、顺应性强的抗病毒药物更受临床医生喜爱


在流感治疗上还有哪些特殊考量?围绕该问题,施教授首先强调了抗病毒药物的选择非常重要。因为对于流感的治疗,医生更加希望能用的药物早期发挥作用,越快发挥作用疗效就会越好,患者的病情就会越轻,发展为重症的就越少,出现并发症也会越少。


施教授指出,过去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有三大类: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是一大类,如扎那米韦、帕拉米韦,这两种应用得较少,应用最广泛的是奥司他韦;血凝素酶抑制剂是第二大类,如阿比多尔,该药为俄罗斯开发,全世界范围应用不多,因此拿不到太多循证医学证据,但该药在中国应用效果不错;M2离子通道阻滞剂是第三大类,如金刚烷、金刚乙胺,这类药物的耐药性非常高,副作用较大,因此临床基本不应用。


目前,临床常用的抗流感病毒药物选择较多,我们希望应用一些新的、疗效更好的药物,有近年上市的新型药物如RNA聚合酶抑制剂。RNA聚合酶抑制剂能通过抑制病毒核糖核蛋白的PA、PB1和PB2亚基,进而抑制mRNA的合成,阻断病毒复制,如玛巴洛沙韦,在高危人群中的研究显示,其相较奥司他韦,能显著缩短病毒排毒时间,降低患者住院风险,且是唯一全程只需使用一次的药物,使用便捷,患者依从性高。


玛巴洛沙韦与前面提到的几种药物相比较,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起效快。起效快就可以更早发挥作用;


第二,使病毒载量减少的速度(即体内病毒消亡速度)更快,因此它的作用更强;


第三,顺应性好。这也是临床医生最喜欢它的特点,只需要用药1次。患者吃5天药可能会忘,但只吃1次决不会忘,医学术语就叫顺应性强。



专家介绍


施毅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美国胸科医师学会资深会员;中国医药教育学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药教育学会真菌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老年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常委兼感染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第三届药物临床评价研究专业委员会抗感染学组副组长;《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副主编。


采访撰稿:冬雪凝;视频拍摄:刘迪;视频制作:张馨月


* 文章仅供医疗卫生相关从业者阅读参考


本文完

责编:Jerry

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