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宗安:危重症医学不该有多个标准……破解学科间的无形「界限」,抓PCCM规范化建设是首要大事丨组长会谈·战疫之年(呼吸危重症)
来源: 呼吸界 2020-11-03

编前语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成立40周年对中国呼吸各专业领域而言是件大事,40年来,各专业实现了哪些跨越式发展?历经新冠之战,呼吸人对整个呼吸学科建设有了哪些新认知?大考之后重新思考,显现了哪些新问题?将如何规划和调整……?CTS 2020会议期间,《呼吸界》记者专访了各专业学组组长,听他们深度剖析各专业领域在过去一年的得与失,直面问题和困惑。《呼吸界》目前已系列推出「组长会谈·战疫之年」专访视频,和大家一起领悟和提高。


梁宗安教授刚刚卸任呼吸治疗学组组长、转任呼吸危重症学组组长,他是如何看待与评价呼吸危重症学组过去的成绩,他会有哪些新思考、新措施,甚至是结合两个学组之间交叉重叠的工作,迸发出哪些「火花」?

 

这个学组发展好了才能够有效实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捆绑式发展」的战略目标

 

《呼吸界》记者:梁教授,过去您谈呼吸治疗方面比较多,首先想请您谈谈呼吸治疗与呼吸危重症这两个领域有何关联?

 

梁宗安教授:关联很明显。呼吸治疗师绝大多数在ICU工作,他们的工作任务其实与呼吸危重症领域的重叠几率非常高。可以这样来理解,呼吸危重症领域的医生、护士,包括呼吸治疗师,大家共同参与同一科室的工作,只是呼吸治疗师的工作内容更多带有局限性。

 

《呼吸界》记者:新任呼吸危重症学组组长,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梁宗安教授:其实换到呼吸危重症学组压力很大,原因是它某种程度上与整个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发展关联紧密。大家很清楚,以前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都叫呼吸内科,称谓上的习惯使得对危重症的关注逐渐淡化。因而十几年前呼吸学界就明确提出,呼吸病学要与危重症医学捆绑式发展。正基于此,呼吸危重症学组从中所起到的作用十分巨大。这个学组发展好了,才能够有效实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捆绑式发展」的战略目标。

 

 建议在Wi-Fi环境中观看

 

《呼吸界》记者:您认为过去呼吸危重症学组在哪些方面的工作和经验是最为值得推广的? 


梁宗安教授:学组对应的是中国医师学会呼吸分会下属的呼吸与危重症工作委员会,因此学组与工作委员会在很多时候都密切联系,甚至一起工作,计划制定工作方案和目标。学组更多会沿用以前行之有效的方法,第一,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推动国内的国际医院(主要是二级以上医院)设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参加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建设。我认为这是工作的重之中重;第二,围绕呼吸危重症建立更多的规范、专家共识和指南,以及更多的工作流程。

  

国内危重症医学的体系并不是很成熟,危重症医学就该只有一个标准,而不应该有多个标准

 

采访中,梁宗安教授客观地指出,与欧美国家相比较,国内危重症医学的发展体系并不是很成熟。从学理的角度、呼吸危重症学组的角度,他举出多个例子来说明其中的问题所在。如何缩短各标准的「差异」,实现「统一」与「融合」?他推心置腹地讲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建议在Wi-Fi环境中观看

 

梁宗安教授在谈到我国呼吸危重症医学领域应当如何转变思路、完善相关体系建设,从而提高到新的水平时,梁教授犀利地指出,「我认为国内的学科发展在某些方面相对而言走入一个『歧途』」。他甚至直接以采访时正在开展的CTS年会上的一些现象来举例说明存在的问题。

 

建议在Wi-Fi环境中观看

 

交谈中,梁宗安教授的观点和理念越来越清晰化,在他看来,要想破解学科之间那些无形的「界限」,使其淡化和更加融合,抓PCCM规范化建设就是第一件重要的大事。同时他特别强调了学组要发挥的一项职能,就是让ICU的相应规范制度落实到位,标准也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对ICU的标准来执行完成。

 

建议在Wi-Fi环境中观看


本文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采访撰稿:冬雪凝  排版:Jerry

视频拍摄:刘迪    视频制作:刘旋

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