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为期四天的中国医师协会2025呼吸医师年会(CACP 2025)暨第24届中国呼吸医师大会在江西南昌圆满闭幕。围绕本届大会主题“扎实推进基层呼吸健康照护体系与能力建设”,《呼吸界》特别策划“赋能基层会长谈”专栏,邀请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各位会长做客访谈间,分享经验、直面短板、共话未来。
访谈中,大家从不同维度分享实践经验与思考,既有对基层诊疗基础的夯实与突破,也有对专科疾病规范诊疗的深耕探索,更有对系统性防治网络的构建展望。让我们透过多个视角,看看这些年来呼吸人在基层呼吸健康照护体系与能力建设的“升级密码”。
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呼吸慢病诊疗能力全面提升
“基层是呼吸健康照护体系与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健康中国2030》战略落地的关键基石。”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陈荣昌会长指出,随着肺功能检查普及、常用药下沉及慢阻肺纳入公共卫生管理,基层已具备同质化诊疗常见呼吸慢病的基础。基层呼吸慢病管理能力的提升,是依托学科建设、政策支持、技术赋能与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需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跨越。
瞿介明候任会长表示,这些年,通过PCCM学科建设(覆盖三级至基层)、人才梯队培养(知识、技术、全程管理能力)及行业氛围营造,基层呼吸学科已从“硬件补短板”转向“软件提质量”,并经受住了疫情大考。
王玮副会长则以“基层呼吸规建项目”为例,用22省市政策支持、近1.9万家单位参与的实践数据,印证了“政策引导+标准建设+基层培训”的组合拳,正推动基层从“被动帮扶”转向“主动能力建设”。
从设备配备到学科建设,从政策落地到人才培养,基层呼吸慢病诊疗的“基础盘”已初步筑牢。
深耕专科实践,慢性呼吸疾病基层规范诊疗有所突破
“慢性呼吸疾病(如间质性肺疾病)的基层管理,需突破‘诊断滞后、治疗分散’的瓶颈,通过规范路径、协作网络与下沉培训,实现‘早筛早治’与‘全程管理’。”
专访中,代华平副会长以间质性肺疾病为例,指出其“诊断周期长、基层识别难”的痛点——患者平均确诊需2年,且多集中于三甲医院。为此,行业正推动“规范诊疗中心”从省市向县域下沉,制定县域版诊断路径,通过多学科协作网实现双向转诊;同时,通过全国巡讲、病例讨论(如明道讲坛)、线上MDT培训等方式,将“三甲经验”下沉至县级医院,让基层医生“看得懂、治得好、管得住”。这种“专科疾病突破+体系化赋能”的模式,为其他慢性呼吸疾病(如慢阻肺病、哮喘)的基层管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构建体系化网络,促进基层呼吸疾病防治的长效机制建设
专科疾病的规范诊疗是基层能力的“试金石”,而要让呼吸健康照护覆盖更广泛的人群,还需构建“防-治-管”一体化的系统性网络,让基层从“单点作战”转向“全网协同”。
基层呼吸疾病防治的可持续发展,需依托“质控中心织网”“认证驱动提升”“意识觉醒赋能”的长效机制,让“被动帮扶”变为“主动作为”,让“局部优势”转为“全域覆盖”。
访谈中,孙德俊副会长以内蒙古VTE(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为例,为我们分享了“织网行动”的初步实践与成果。
这种“自治区、盟市、旗县”的三级质控中心建设,以“评促建”推动管理从“三甲主导”转向“全域覆盖”,管理者可通过认证准备提升意识,医务人员通过培训提升能力,最终实现“防筛诊治管”全链条落地。
各位会长纷纷表示,这种“以质控为尺、以认证为桥、以意识为基”的模式具有普适性,可推广至慢阻肺病、哮喘等更多呼吸疾病专病领域,形成“大病不出县、小病在基层”的防治格局。
从基础能力夯实到专科规范突破,再到体系网络构建,基层呼吸健康照护的每一步升级,都凝聚着政策支持、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的合力。正如各位会长所言:基层强,则呼吸健康根基稳;基层优,则健康中国底气足。未来,随着更多经验的推广与模式的创新,基层必将成为呼吸疾病防治的“主战场”与“主阵地”
采写编辑:冬雪凝;视频制作:刘迪
* 文章仅供医疗卫生相关从业者阅读参考
本文完
责编:J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