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基层会长谈(下):如何走出基层呼吸健康管理的碎片化困局,让“最后1公里”畅通无阻?
来源: 呼吸界 06-23


昨日,我们与大家分享了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各位会长在CACP 2025年会期间做客《呼吸界》访谈间,畅谈基层呼吸健康照护体系与能力建设的精彩内容。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从标准规范到机制创新,大家在分享经验的同时,也围绕“薄弱环节与发展方向”展开了深度对话。今天,我们继续推出“赋能基层会长谈(下)”。首先,让我们聚焦一个话题:如何走出基层呼吸健康管理的“碎片化困局”?

 

基层诊疗水平同质化是难点,需在完善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提升“能级建设”


“在扎实推进基层呼吸健康照护体系与能力建设的征程中,体系搭建是骨架,能力提升是核心,政策保障是动力。三位一体,方能构筑起守护呼吸健康的坚实堡垒。”……陈荣昌会长强调,“基层接得住”是分级诊疗的关键,这需要我们通过住培、专培等手段来提升基层医生的临床经验。



瞿介明候任会长提出需在完善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提升“能级建设”,强调三级医疗联动需形成“筛查-转诊-管理”的完整路径。他强调,“能级建设”需要在信息化、技术应用、科普宣教等各方面共同发力,如肺功能检查的互联互通、吸入装置的规范使用,以及上下联动,提升患者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认知度。要让基层真正实现有工具、有手段、有能力。



基层诊疗能力的短板,其本质就是“同质化”不足。梁宗安副会长直言:我国基层与大医院医疗水平同质化仅20%,与发达国家“同质化水平80%”相差甚远。



访谈中,各位会长们直面短板,提出:基层诊疗水平的同质化提升并非“削峰填谷”,而是“提低扩中”。通过培训,让乡村医生掌握基础诊疗技能;通过技术下沉,让县级医院也能真正达到“三甲”标准;通过信息化建设,让数据互通共享……只有当基层医生真能像大医院医生一样早筛早诊,像专科医生一样精准干预,当“小病在基层、大病早转诊”成为一种常态,呼吸慢病管理的“最后1公里”才能真正畅通无阻。

 

体系建设核心是用标准化、规范化的框架将分散的资源、技术、服务串成“一条线”

 

基层呼吸健康管理的痛点是“散”与“乱”。正如瞿介明候任会长所言,当前基层存在的硬件、软件、认知、技术应用等多重短板,导致服务链条断裂。

 

孙德俊副会长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非同质化”的困局在于各家医院帮扶缺乏统一标准,基层功能定位模糊,难以形成合力。如何破局?答案就是体系建设。他以PCCM规范化建设为例,指出“脚踏实地的规范化”才是治本之策,需通过统一培训、元素联动实现“1+1>2”的效果。

 

基层的专病照护能力如何提升?代华平副会长以间质性肺疾病诊疗为例,强调:提升专病照护能力需要依托规范诊疗中心建设,通过示范级、优秀级、达标级这样的分级认定来推动诊断标准化。


或许,从最初大家看到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境况,到现在开始着手建立系统的布局;从各自为战,到闭环联动……体系建设的核心正是用标准化、规范化的框架,将分散的资源、技术、服务串成一条线,让基层呼吸健康管理从“碎片化”逐步走向了一个整体。

 

不断强化政策支撑才能激活基层健康照护的“内生动力”

 

能力提升需要“外力推”,更需要“内力足”。王玮副会长点出了过去存在的矛盾:基层医师数量本就不足,兼顾慢病管理与呼吸健康照护,负担沉重。赵建平副会长则以湖北“三个三”攻坚行动为例,强调政策支持是破题的关键。他以慢阻肺病纳入公共卫生项目为例,指出:“这就是通过政府主导,卫健委、医保部门、宣传口等多部门协同,最大的好处就是为基层补短板提供了‘硬支撑’。”



政策的力量,在于“雪中送炭”。比如,通过待遇补偿,减轻基层医生负担;通过培训机会,提升职业发展空间;通过制度设计(如美国“全科首诊”报销机制),引导患者下沉。不断强化政策支撑,才能激活基层健康照护的“内生动力”。也正如解立新副会长所言:“共病”和“群医学”现在越来越被重视,需要我们更要往前靠,到基层去,到社区去。



访谈中,几乎每一位会长都谈到了当前信息化与智慧化发展的迅猛态势,基层工作已告别了医生带着纸笔挨家串户走访的时代。借助AI大模型,能够设立便捷的早诊早筛、风险预测与识别等模型。未来构建基层医疗体系,可充分借鉴并借助信息化、智慧化技术,例如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通过AI等手段对基层患者的健康行为与疾病状况实现更早的前置干预与管理。

 

大家表示,这是一个全新课题。未来基层如何应对呼吸系统疾病乃至整个慢病、共病管理,其具体路径仍需通过试点积累认知、制定初步规划,并在实践中持续修正、完善与提升。作为行业引领者,医师协会呼吸分会也当联合学科领军人物,共同探索这条道路的实践方向。

 

基层呼吸健康照护体系与能力建设的每一步突破,都凝聚着行业智慧与实践。诚如各位会长所言: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以体系化锚定方向,以同质化夯实根基,以政策支持激活动力……蓝图既成,未来盛况已然在望。



采写编辑:冬雪凝;视频制作:张馨月


* 文章仅供医疗卫生相关从业者阅读参考


本文完

责编:Jerry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