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八届世界支气管扩张症大会(World Bronchiectasis Conference, WBC)于7月中旬在澳大利亚盛大召开,汇聚了来自全球6大洲、44个国家的支气管扩张症(支扩)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者、呼吸科专家、护士、患者代表及政策制定者等,共同探索这一快速发展的慢性气道疾病领域。本次大会以“Diverse Lungs, Inclusive Solutions”为主题,97名讲者从微生物学、影像学、免疫学、儿童和成人管理、护理与康复等多维度全面解析支扩的临床与研究进展,与会者分享了各国跨地域、跨人群、跨学科协作的最新成果,内容新颖丰富。
开幕式主题报告上英国的James D. Chalmers教授以《Celebrating 20 years of bronchiectasis research and clinical care》为主题回顾总结了最近20年的支扩领域重要研究,表示2005至2012年几乎没有新的药物研发,专科门诊极为稀少,缺乏国际指南,也没有来自政府或产业界的投资,更没有患者组织。而到了2025年,情况已大为改善:目前已有10项以上的大型国际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专科服务不断发展(尽管仍需进一步扩大),国际指南和标准化治疗已逐步建立,患者群体日益活跃,同时来自多方的投资也在不断增长,推动更有效治疗手段的探索。当前支扩的治疗理念正在发生转变:治疗目标从单纯缓解症状逐步过渡到疾病调控;从传统的免疫抑制转向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疾病的评估也从关注“疾病严重程度”向动态监测“疾病活动性”演进;同时,从被动管理频繁急性加重的患者,逐渐转向主动识别和减少风险因素。这些变化体现了精准医疗与个体化管理理念的不断推进。
Amelia Shoemark教授以《A new area for precision medicine in diagnostics and treatment》为题强调在临床实践中落实个体化管理策略的重要性。具体而言,需要从六个方面入手:首先,查找潜在病因,如免疫缺陷、遗传疾病或其他结构性异常;其次,评估是否存在感染,尤其是铜绿假单胞菌(PAE)等常见病原体;第三,判断是否有活动性炎症,可结合影像学或生物标志物进行分析;第四,详细评估患者的症状及急性加重的频率;第五,关注患者是否存在粘液纤毛清除障碍,考虑是否需要气道廓清治疗;最后,应将合适的管理策略精准地匹配到合适的患者身上。通过以上各方面的综合评估,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化治疗,提高患者的管理效果和生活质量。
会议内容丰富精彩,以下从诊断、评估与检测、治疗、前沿基础研究四个方面对大会内容进行简单总结:
一、诊断
1. NTM:
由于NTM(非结核分枝杆菌)检测、疾病诊断、进展监测及治疗反应评估均存在困难,迫切需要开发新的诊断工具和生物标志物。理想的NTM诊断方法应具备较短的出结果时间,并可使用无创且易于获取的生物样本。如今已被提出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包括IFNγ、IL17F以及基于CRISPR技术检测血清中非结核分枝杆菌复合体来源的游离DNA,为治疗的启动时机和疗效评估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在非结核分枝杆菌(NTM)相关疾病的临床实践中,全基因组测序(WGS)已在菌种鉴定与分类以及抗生素耐药性检测方面实现了较为成熟的应用。然而,对于交叉感染的识别、新发克隆株的检测,以及毒力与临床结局的预测等方面,仍亟需进一步的证据积累与技术优化,以推动其在更复杂临床问题中的广泛应用。
NTM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参数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尤其是肺腔和实变是关键的影像特征。通过人工智能等工具对这些影像特征进行量化,有望支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2.PCD:
当前用于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PCD)诊断包括临床表现方面(支扩、慢性鼻-鼻窦炎和鼻息肉、体位异常如内脏逆位、男性不育、脑积水及综合征型变异)、鼻一氧化氮(nNO)检测和体内清除试验、分子诊断方面(透射电镜、视频显微成像、免疫荧光染色、体外纤毛运输功能检测、靶向基因panel、全外显子组(WES)和全基因组(WGS)分析等遗传检测技术)。
但PCD的诊断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75%的新生儿需在NICU接受呼吸支持但常被漏诊、PCD在幼儿期表现与常见呼吸道疾病相似、临床上倾向于排除囊性纤维化(CF)而忽视PCD,以及多种复杂诊断方法难以获取等问题,导致诊断延误。与此同时,PCD诊断和治疗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例如英国基因组研究计划和新生儿筛查的可行性,基因型与表型相关性的深入研究推动了诊断能力和靶向管理策略的提升,证据基础治疗的不断发展以及基因治疗临床试验的兴起,都为未来提供了广阔前景。2025年ERS/ATS PCD诊断指南的出台,有望在“更早诊断、更佳治疗、更好结局”目标下,显著改善PCD的临床管理水平。
二、评估与监测
1. 儿童期起病支扩(POBE):
尽管POBE(Pediatric-Onset bronchiectasis)仅占成年支扩患者的一小部分,但由于发病早、病程长及先天病因,导致这些年轻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甚至可与老年患者相当,约60%的青年支扩患者属于POBE。现有严重程度评分系统(如BSI、FACED)在这类患者中存在局限,提示需探索更适用于POBE的评估工具和随访策略。同时,POBE患者在青春期过渡管理中应给予特别关注;值得注意的是,女性POBE患者中PAE感染率较高,可能与雌激素相关。
2. 疾病活动性:
疾病严重程度指的是已经发生的肺损伤程度,如器官功能障碍或生理功能下降;而疾病活动性则反映疾病正在进行的程度,即当前驱动病变的病理过程的活跃程度。研究发现即使疾病已达严重程度,若活动性被控制,病情仍可稳定;而即使结构损伤较轻,若疾病活动性较高,也可能面临进展风险。因此,在临床管理中,不应仅关注结构性损伤,还应重视疾病的活动水平,以便实现早期干预和精准治疗。由EMBARC发起BOSS研究(Bronchiectasis Outcome Standardization and Specification)旨在达成关于支扩疾病活动性及临床结局定义的广泛共识,系统性回顾涵盖2024年7月至2024年12月期间,通过PubMed和Embase共纳入了5,875篇去重后的文献。然而,结果显示没有一篇文献对“稳定、控制、改善、恶化、加重、缓解”等疾病活动性的术语进行标准化定义,仅有61篇文献报告了与疾病活动性及结局相关的工具(如加重事件)。这表明目前文献中对支扩疾病活动性的定义仍存在明显空缺,标准化工作亟待推进。CAT量表(COPD Assessment Test)在支扩中的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体现在有良好的重复性、其得分与其他结局(如QOL-B-RS、SGRQ、LCQ、6分钟步行试验、BSI评分和FEV₁等指标)高度相关。更高的CAT得分也预测了更频繁的急性加重。支扩患者中,CAT的最小临床重要差异(MCID)为3至4分,支持其作为疾病监测与疗效评价工具的实用性。
3. 儿童生活质量评分(BC-QoL)
生活质量(QoL)是支扩儿童及其父母最优先考虑的结果,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针对儿童支扩的有效的生活质量标。其新开发的BC-QoL(bronchiectasis child-specific QoL instrument)包括23个项目,涵盖3个领域,有证据表明其在支扩儿童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BC-QoL是一种特定、敏感和有效的患者报告的结局指标,可用于评估干预和观察性研究中支扩儿童的生活质量。
三、治疗
1. NTM肺病可以静待观察吗?
对于病情轻微、无空洞、涂片阴性、症状轻微的患者,观察等待可能是合适的选择,但在此期间,仍应积极进行支扩症的管理(如气道清除、营养支持等)、评估并干预合并症、加强患者教育。同时,需定期随访痰培养和影像检查,尤其是预防大空洞病变的进展。
2. NTM治疗中主要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要点:
常用药物包括大环内酯(需警惕QT间期延长、胃肠不耐受、听力损伤)、乙胺丁醇(主要副作用为视神经炎、神经病变和过敏)、利福平(可能导致血液系统异常、胃肠道不耐受和药物相互作用)以及阿米卡星(尤其吸入或静脉使用时,需关注呼吸系统、肾功能、前庭功能和耳毒性)。推荐的监测措施包括:每月进行血常规、肝功能和代谢面板检测(静脉用氨基糖苷类时每周监测);基线听力检测并根据临床需要随访(静脉用药时每月复查);每3–6个月进行视力检查;基线心电图和肺功能检查并根据临床情况随访。
3. 难治性鸟分枝杆菌复合群(MAC)肺病:
约20%至40%的MAC新发病例会出现治疗失败或难治情况。多学会指南建议,对于经过至少6个月标准治疗后依然培养阳性的难治性患者,应加用脂质体吸入用阿米卡星混悬液治疗。大环内酯耐药性MAC的主要原因在于单药治疗或使用不当的方案。尽管此类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差,但通过联合应用阿米卡星、延续乙胺丁醇治疗或进行外科切除等方式,有望改善治疗预后。
4. 支扩中抗炎治疗与抗菌治疗:
在支扩的抗炎治疗时代,晚期支扩中感染是中性粒细胞炎症的主要驱动因素。感染通过上皮功能障碍、粘液高分泌、纤毛功能障碍和T细胞浸润等机制加剧气道炎症和结构破坏。抗菌药物可以有效减少细菌负荷与气道炎症,降低急性加重频率、改善症状。因此,在支扩晚期阶段,最佳治疗策略可能需要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和抗炎药物的“双重治疗”,以更全面控制炎症与感染。
5. mRNA药物用于PCD患者:
RCT1100是一种编码DNAI1蛋白的mRNA吸入治疗药物可用于PCD患者。该药物通过雾化吸入方式递送至呼吸道上皮细胞,在体外研究中可恢复DNAI1蛋白表达、修复纤毛超微结构、恢复纤毛节律性运动,并显著改善肺部黏液纤毛清除功能。在临床方面,RCT1100已完成I期健康志愿者的单次递增剂量研究,结果显示其在不同剂量下整体耐受性良好,≥5 mg剂量下可能出现轻中度系统反应和可逆性肺功能下降;PCD患者的单次递增剂量研究同样验证了其安全性和短期内对FEV1的可逆影响。目前,RCT1100正在英国开展为期12周的P1b期功能验证研究,采用支气管镜、FeNO、FEV1等多指标动态评估疗效。RCT1100作为罕见病基因治疗策略的代表,展示了靶向修复蛋白功能并恢复纤毛运动的潜力,具有重要的临床转化价值。
6. DPP-1抑制剂用于CF患者:
II期临床研究(CLAIRAFLY)显示,CF患者在使用Cathepsin C抑制剂(BI 1291583)后,其安全性、药代动力学以及痰液中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抑制效果,与非CF相关支扩患者相当;两类患者在药物暴露水平上无显著差异。因此,这些数据支持将CF相关支扩患者纳入2025年启动的BI 1291583 III期AIRTIVITY研究中。
7. 雾化IgG用于支扩患者:
CSL787是一种雾化给药的正常人血浆来源免疫球蛋白IgG,具有三重作用机制:抗感染、免疫调节和抗炎,且不受抗生素耐药限制。I期研究显示CSL787具有良好的安全性,14天治疗后未发现任何安全信号或不良趋势。尽管雾化IgG在肺部未达到稳定的峰值浓度或累积,但仍观察到致病菌计数显著下降。接受高剂量CSL787治疗的患者在第21天仍维持症状改善。II期研究将于今年年底启动,纳入的患者不仅包括PAE感染,且研究期间患者可以接受支扩的标准治疗。
8. 单克隆抗体用于支扩合并PAE感染患者:
GREAT1 研究是评价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 Gremubamab 在治疗支扩相关PAE感染中的潜力。全球队列数据显示,99% 的支扩患者来源的 PAE 菌株至少表达一个靶点(PsI 或 PcrV)。实验表明,Gremubamab 可剂量依赖性地增强中性粒细胞对 PAE 的杀菌能力,保护上皮细胞,显著提高感染模型小鼠的生存率。在支扩患者中,Gremubamab 亦能增强中性粒细胞的抗菌活性。GREAT2(安慰剂对照的Ⅱ期RCT)研究结果显示在支扩合并慢性PAE感染患者中,静脉使用 Gremubamab 可显著降低第84天时痰液中的PAE载量,达到试验主要终点。不同剂量的 Gremubamab 均显著改善患者报告的生活质量评分,延长首次急性加重发生的时间,降低痰液中中性粒细胞炎症标志物和黏液水平,同时其安全性与安慰剂相当。这些结果支持 Gremubamab 在支扩抗感染治疗中的临床潜力。
四、前沿基础研究
1. 黏液分泌过多/黏液纤毛清除受损是许多慢性黏液阻塞性肺疾病的致病特征,Jagged-1主要通过Notch2起作用,控制分泌club细胞和纤毛细胞的微妙平衡。研究表明可吸入的Jagged-1靶向工具Anticalin(PRS-400)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了JAG1-Notch信号通路,在IL-13诱导模型、屋尘螨“哮喘”模型以及bENAC转基因“囊性纤维化”小鼠模型中,能够预防并逆转杯状细胞化生和黏液分泌过多、上皮重塑,同时恢复FOXJ1阳性的纤毛细胞。
2. 在暴露于HDM(尘螨抗原)的小鼠中,AAT缺失(AAT-/-)会增强气道和组织的反应性,且这种增强在雄性小鼠中更为显著。此外,AAT缺失合并HDM暴露可加重哮喘样的细胞学与组织学改变,这种效应在雌雄小鼠中均有体现。研究强调了性别和AAT通路在哮喘样反应发生中的潜在作用。
3. SLC26A4编码阴离子交换剂penddrin,在鸟分枝杆菌复杂肺病(MAC-LD)患者的气道上皮细胞(AECs)中表达上调,与免疫相关基因一起表达上调。相关分析表明AEC基因表达谱与临床表型及MAC-LD发病机制有关。
4. 通过测定临床稳定的非囊性纤维化支扩患者肺和全身免疫调节蛋白club细胞分泌蛋白CC16水平发现,痰液中(而非血清中)低CC16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支气管感染、气流受限和气道炎症有关,这为支扩中组织重塑机制的改变提供了证据。
5. 对335名稳定期支扩患者与52名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与痰样本所进行的蛋白组学与转录组学分析结果。研究发现,支扩患者外周血中转录组表达发生显著改变,外周白细胞的基因表达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以及PAE感染密切相关。结果提示系统性炎症可能在支扩的发生与进展中发挥了被低估的重要作用,相关通路包括RNA翻译、抗氧化应答及B细胞活性等抑制性反应。
6. 气道IL-7降低是PAE感染支扩患者加重风险增加的可重复生物标志物,其水平与减少中性粒细胞炎症、增加抗菌蛋白、增强微生物组多样性和更高的共生丰度有关。高细菌负荷感染的患者IL-7较低,提示可能存在可靶向的免疫调节途径。
未来方向:
闭幕式上,国际知名专家James D. Chalmers教授和Amelia Shoemark教授进行了非常精彩的前瞻性报告。Shoemark教授指出未来支扩的研究与治疗将聚焦于多个关键方向:建立与良好表型患者队列相结合的DNA生物样本库,以识别具有遗传易感性的高风险人群;通过注册系统整合生物样本,开展多组学分析,推动与患者护理紧密相关的精准研究;在疾病稳定期与急性加重期系统评估细菌、病毒、真菌及非感染性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以识别可干预的急性加重机制;开发针对纤毛清除障碍的新型治疗策略,优化依从性和肺康复干预;同时,深入解析炎症相关通路,研发靶向抗炎及免疫调节新药,并构建更高效的患者监测体系。这些举措将为支扩的个体化诊疗奠定坚实基础。
James D. Chalmers教授提出未来全球支扩领域重点议题:
1. 支扩的早期治疗及可被识别和干预的“前支扩”阶段: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重新定义疾病概念、识别疾病早期的临床特征,并制定相应治疗策略,以期改变疾病进程,实现早诊早治,延缓或阻断支扩的发生与发展。
2. 优化支扩患者的诊治:需结束“特发性”和“感染后型”诊断的模糊状态,深入挖掘其真正病因;从当前被动的临床应对转向主动干预,防止疾病进展;并减少对抗生素的过度依赖以应对抗药性(AMR)问题并改善患者预后。
3. 推动更有效的转化医学研究以寻找更佳治疗方案:亟需解决支扩缺乏动物模型的瓶颈,发展实验医学;同时加强细胞模型构建及已有药物的再利用研究;并构建相应的基础设施,为治疗创新奠定平台基础。
4. 制定全球支扩管理方案:支扩的主要疾病负担集中于低中收入国家,且多与结核后遗症及感染后疾病相关,而当前大多数研究数据却来自高收入国家。因此,亟需在资源有限地区开展针对性研究,建立适用于当地人群的诊断与治疗循证策略,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疾病控制与优化管理。
5. 努力推动支扩临床试验的成功:需着力提升患者报告结局质量,突破疾病高度异质性带来的障碍,并开发可用于人群分层的生物标志物,以提高研究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为期三天的会议,内容精彩纷呈,与会者参与度非常高,学术氛围浓厚,讨论激烈。此次会议中国团队赴澳大利亚现场参会人数并不多,但均具有较为重要的任务。徐金富教授作为会议组织者之一,受邀进行大会专题报告和突破性成果会场的主持;关伟杰教授受邀在支扩异质性及多态性圆桌讨论会上精彩发言;陆海雯教授、高永华教授受邀为会议主持;同济大学王乐乐博士生在激励竞争中被评为“Rising star”进行大会发言,并被授予“Mater research rising star”荣誉;谢英洲博士的研究被入选为“Late breaking science”进行大会发言;沈曦月博士、李雪杉博士生的研究被入选壁报交流。
作者:王乐乐,徐金富 -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同济大学呼吸病研究所
专家介绍
徐金富
博导,教授,呼吸与危重症主任医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院长;同济大学呼吸病研究所所长,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上海市领军人才;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候任主委;中国支扩联盟(BE-China)执行主席;中华预防医学会过敏疾病分会副主委;兼任AJRCCM编委,Respiratory Research副主编,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编委,国际呼吸杂志副总编辑,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医学杂志编委,CMJ-PCCM编委等。在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 Lancet Digital Health, Nature Immunology, AJRCCM, 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杂志发表文章100余篇。
王乐乐
同济大学2021级直博生,师从徐金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支气管扩张症与感染。以第一作者(含共同)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MedComm、Respiratory Research等高水平SCI期刊发表论文5篇。受邀在世界支扩大会(获得“Mater research rising star”荣誉)、欧洲呼吸病学年会、亚太呼吸年会、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做口头汇报。曾获得博士生国家奖学金等多项奖学金。
* 文章仅供医疗卫生相关从业者阅读参考
本文完
责编:J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