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琼教授:慢性咳嗽患者病因隐匿、常规检查阴性、经验性治疗无效时,如何警惕背后的罕见“推手”?
来源: 呼吸界 08-19


前言


不久前,在第十八届咳嗽论坛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黄华琼教授通过几个妙趣横生、波折百出、各有侧重的慢性咳嗽病例为大家讲解了“罕见原因导致的咳嗽”——如何将复杂病例转化为可操作的诊疗逻辑?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意义?如何锻炼出侦探思维?《呼吸界》小编特此整理分享。


“咳嗽”是呼吸科医生最常遇到的症状。慢性咳嗽或难治性咳嗽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医疗负担,影响了生活、工作、睡眠,还需反复就诊,对临床诊治也是一大挑战。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在于“能否精准地找到病因”。


我们简要了解下咳嗽反射通路。首先,人体的许多部位都分布着“咳嗽感受器”。炎症、物理、化学因素等刺激会激活分布于上下呼吸道、鼻窦、胸膜、膈肌、食道等的咳嗽感受器。神经冲动通过迷走神经、舌咽神经、三叉神经等传入神经传导,最终传至咳嗽中枢:延髓咳嗽中枢、大脑皮质咳嗽中枢,再通过传出神经等途径完成咳嗽反射。理论上,任何影响咳嗽反射通路的因素都可导致咳嗽的发生。


正如赖克方教授此前的研究所述,我们遇到的常见病因包括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症、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和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等。


图:2013年全国多中心慢性咳嗽病因调查,这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研究,中国8大城市的9家医院共同参与,于2009年3月-2010年2月的12个月内连续入选慢性咳嗽患者,入选标准:(1)年龄≥15岁;(2)咳嗽为唯一或主要症状,持续至少8周,无肺部疾病的影像学证据;(3)受试者为调查区域当地居民;(4)从不吸烟或戒烟至少6个月。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病因无法查见或者属于罕见病因的病例。


图:慢性咳嗽少见
病因,摘自《
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上表是来自于咳嗽指南所列的少见病因。作为呼吸科医生,其中有些病因我们能够理解,例如我们可能会遇到骨化性气管支气管病、支气管结石;还有一些慢咳病因,我们觉得相对陌生、难以建立两者联系,如心律失常、颈椎病等。


以上这些罕见病因,估计没有哪位医生能够在职业生涯中全部收集到或都遇到过。以下是我们团队在诊治过程中遇到的罕见病例,不在于强调这些慢性咳嗽的病因有多罕见,而是重点在于回顾诊断过程中值得重视的环节和细节,这对未来类似病例处理可能有借鉴意义。


病例1:这位患者感知到的唯一症状就是“呛咳”?


女性,51岁,2024年8月5日我院第一次门诊,主诉:反复咳嗽1年。


患者1年前出现咳嗽症状,有时有反酸嗳气,无胸闷、气短、呼吸困难、鼻塞或流涕等。5个月前,肺部CT提示右肺多发片状磨玻璃样影,考虑感染。1个月前,外院复查肺部CT提示右中肺小片状肺不张。门诊拟“咳嗽、肺诊断性影像异常”收住入院。病来神清,精神软,两便无异常,体重下降5kg。


由于门诊时间紧张,在询问病史时难免有所疏忽。该患者进入住院部后,我们经过非常规范的问诊、补充病史,发现她咳嗽的主要诱因是饮水、饮食后咳嗽。


患者原有的检查是除肺CT以外,4月15日浙大一院胃镜提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7月17日浙大一院动态喉镜提示喉炎。我们原本计划在此基础上,做气管镜和激发试验,此时发现患者“呛咳”的临床表现后,立即转换思路、调整诊断方向,评估患者洼田饮水试验:3-4级,安排患者做头颅MR增强。结果提示颅底凹陷伴小脑扁桃体疝。这也印证了我们认为患者是呛咳而非普通慢性咳嗽的想法。


图:8月7日浙
二医院头颅M
R增强结果


我们发现这位患者存在颅颈交界区畸形情况,小脑扁桃体疝患者常就诊与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女性多于男性,病程方面,从出现症状到入院时间为6周-30年,平均4.5年,常见症状无特异性,可表现为颈部疼痛、面部感觉异常、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四肢感觉异常、饮水呛咳、声音嘶哑。令人惊讶的是,到目前为止,这位患者感知到的唯一症状就是“呛咳”。后期我们也非常积极地联系神经外科会诊。转科后术前专科查体:软腭上抬可,伸舌可,未见明显舌肌萎缩,抬头肌力减退,四肢腱反射+++,双侧Hoffman征阳性,双侧病理征未引出。8月12日行枕骨枕部-枕-颈部融合术,术后随访:呛咳改善,偶有。


我们认为对于这位患者诊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仔细问诊,询问咳嗽的诱发和加重因素等。结果发现了饮水诱发的呛咳,同时,我们也通过积极沟通,促成多学科协作,最终求证咳嗽是否由小脑扁桃体疝引起。


病例2、病例3:多方求因无果后,在心内科见到转机,难道慢咳是心律失常引起的?


患者,女性,55岁,本院护士,于两个多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干咳,呈持续性,咳嗽剧烈,夜间明显,伴有心悸心慌感。无明显咳痰,无鼻塞流涕打喷嚏,无反酸嗳气,无胸痛,无发热。查体:一般可,扁桃体无肿大,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不齐,可闻及早搏。双下肢无浮肿。


这段时间,每次我经过她工作的楼层,她都拉着我说:“黄主任,我还在咳嗽,我都无法工作了。”我们对她倾注了很多关注,做了各项检查……


以下是收集到的相关既往史等信息。既往史:缺铁性贫血2年。1年前曾有胃炎病史,用药后好转;过敏史:无。个人史:护士。否认宠物饲养史。否认AECI类药物使用史。家族史:母亲有支气管扩张病史。


初步诊断打了两个问号,CVA或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D)?这位老师很配合,我们要求的检查都做了,外周血:EOS(嗜酸性粒细胞)正常。总IgE:正常范围。FeNO: 12ppb。期间行肺功能+激发试验:通气功能正常,激发试验阴性。肺部CT提示:两肺支气管未见明显异常。所有检查都没有发现问题。我们给予咳嗽的经验性治疗,先后予以阿斯美、顺尔宁、棕色合剂处理无好转。因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考虑GERD可能,再增加“耐信1片 每日两次”双倍剂量1周。然而,效果不佳,咳嗽依旧剧烈,影响正常工作。


此刻我们呼吸科便面临很多困惑——CVA?患者没有哮喘家族史,无鼻炎等合并症,肺通气功能正常,激发试验阴性,没有依据。GERD?既往有胃炎病史,但否认近期有反酸嗳气不适,2周双倍剂量PPI 经验性治疗无效,是否需要进行食道PH值监测?UACS?患者平时无尘螨花粉过敏史,无流涕鼻塞打喷嚏症状,IgE正常,是否要去查鼻镜喉镜?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患者FeNO: 12ppb,是否需进一步行诱导痰检查确诊?其他少见原因?当时暂没有依据。


接下来能考虑的方向就变得非常有限,需要做气管镜还是尝试其他治疗?我內心觉得十分无力的时候,结果突然有一天她告诉我:“黄主任,我的咳嗽好了!”,我一边觉得技不如人,一边老实询问缘由。


她说:“我2-3天前服用了心内科医生的药物,今天就不咳了。”原来患者因心悸同时在心内科就诊。动态心电图报告:窦性心律,房性早搏22次,占总心搏数<0.1%;室性早搏11942次,占总心搏数11.0%,328阵二连律 ,363阵 三联律;心律增快时ST段改变。心超:二尖瓣、三尖瓣少量返流。心内科针对心律失常,予以“盐酸普罗帕酮片,盐酸曲美他嗪缓释片”处理。上述抗心律失常药物服药后2-3天心悸改善,咳嗽也完全停止。


这让我产生了疑惑:呼吸科做了很多检查,吃了很多止咳药都无济于事,最后真正让咳嗽停止的竟可能是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室性心律失常会引起慢性咳嗽吗?后续检索了文献,找到一篇日本同行发表的论文。该研究通过多导睡眠图验证早搏和咳嗽关系,其多导睡眠监测显示,当室性早搏出现后,可记录到胸部运动、鼻气流改变和咳嗽事件,并且具有可重复性。研究还指出连续多普勒超声提示:室性早搏可使得右心室搏出量增加,肺动脉扩张,可能导致咳嗽。 



这个室性心律失常的病例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的种子。过了一段时间,类似的病例又出现了。


这位患者,女,44岁,职员。主诉:反复咳嗽4年,再发半年余。


病人的现病史如下:患者4年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咳嗽咳痰、痰黄白黏,冬季易诱发,无反酸嗳气,无咽痛咽痒,无鼻塞流涕,无发作性喘息等不适。遂至当地医院就诊,予止咳等对症治疗后好转,具体不详。约半年前,于冬季再次出现咳嗽咳痰,白粘痰,无胸闷气促,无发热畏寒,无呼吸困难等不适,因疫情未能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期间症状反复发作。今为求进一步治疗,门诊拟“慢性咳嗽”收住入科。


既往史、家族史、婚育史无殊;个人史:职员,浙江建德人,否认吸烟、饮酒史,否认过敏史等;查体: 一般可,双肺呼吸音粗,两肺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腹部查体无殊。双下肢无水肿,病理征阴性。


病史中没有明确的指向性证据(如胃酸反流、上气道咳嗽综合症、喘息等)。入院诊断:慢性咳嗽待查:CVA?GERD?上气道咳嗽综合征?


入院后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总IgE未见异常。肺功能:1. 肺通气功能正常范围 。2. 肺弥散功能轻度降低。3. 支气管激发试验阴性。肺部CT:右肺下叶背段增殖灶。



pECG提示频繁室性早搏、前间壁r波递增不足。呼吸科常见检查未见异常,但是心电图报告频繁室性早搏,难道又是一例心律失常引起咳嗽?



有了前车之鉴,我们很快进一步安排了动态心电图检查,pDCG: 1. 窦性心律;2. 房性早搏2次;3. 室性早搏27553次,成对1对,1515阵室性二联律,935阵室性三联律。心超:1. 三尖瓣少量反流;2. 心律失常。



同时我们打算照样画葫芦,完善PSG检查来确诊心律失常和咳嗽的关系。在等待的那个下午,患者突然发生晕厥,情况紧急,转科至心内科。心内科随后进行了射频消融处理,术后咳嗽明显缓解,随访未复发。此时修正诊断:心律失常(室性早搏);慢性咳嗽(室性心律失常相关性咳嗽)。


图:出院后随访的心电图


这两例患者的诊治过程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相对闭环的证据链,让我们对心律失常引起的慢性咳嗽有了更丰满的认识。对一些未查见常见慢咳原因的患者,我们需要注意询问相关病史,心脏听诊、常规做心电图检查。从这两个病例来看,患者并非表现为房颤、房室传导阻滞或者其他常见的心律失常,而是严重的室性早搏,高达1万次、2万次的情况,这类心律失常与慢性咳嗽的关系需要特别关注。


病例4:28年前便出现咳嗽症状,严重“晕车”成了突破口?


女性,56岁,2020年4月15日我院第一次门诊;主诉:反复咳嗽28年。


患者的现病史如下:患者大约于28年前出现咳嗽症状,无胸闷、气短、呼吸困难、 鼻塞或流涕、反酸、嗳气等。期间反复在当地及杭州数家医院就诊,咳嗽原因不明,仍反复发作。病例记录提示2018年曾在浙江省某中医院行气道反应性检测,提示气道反应性阳性,诊断为咳嗽变异型哮喘(CVA),并使用孟鲁司特、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粉剂等,治疗效果不佳。在此基础上,加用对乙酰氨基酚酒石酸二氢可待因治疗,咳嗽可缓解,持续使用8个月,停用酒石酸二氢可待因咳嗽复发。


患者是家庭妇女。无肺结核、鼻炎、慢性胃炎、胃溃疡病史,无高血压ACEI类药物病史。否认粉尘、宠物饲养史。此次由夫妻两人共同来院就诊。


这个病例的特点是病程很长,差不多半个甲子,可追溯查证的检查结果有限,这些很大程度增加了诊断的困难。


第一次门诊(4月15日):中年女性,反复咳嗽28年余。咳嗽病程漫长,资料有限。考虑到既往激发试验阳性,诊断为咳嗽变异性哮喘,但吸入激素治疗效果不佳,需要考虑其他引起激发试验阳性的疾病,比如气道的感染性疾病、胃食管返流等等,因此建议患者复查肺部CT。


第二次门诊(4月22日):我院肺部CT提示 :两肺小气道病变,右肺中叶纤维索条。右肺上叶尖段、下叶背段、左肺上叶尖后段胸膜下增殖钙化灶。修正诊断:咳嗽变异性哮喘、胃食管返流(继发性)?处方:泮托拉唑、波舒达、孟鲁司特钠、阿斯美。


第三-五次门诊(5月13日-7月9日):将信必可160/4.5调整为舒利迭250/50;继续PPI、波舒达治疗。咳嗽症状时好时坏。期间建议完善过敏原筛查、复查肺功能+激发试验、消化科就诊、食道pH监测。


后来的几次门诊均为其爱人“代就诊”,患方拒绝上述检验检查。这让我感到疑惑,按照常理,患者长时间咳嗽,门诊期间出现了好转,有了信心和希望,理应更愿意放下手中的事情到医院继续治疗啊?为啥她本人不来呢?我就询问患者的爱人这个问题。



结果得到了一个很“小”的细节——患者爱人表示他们来自山区,每次来医院的路上,患者在乘坐公共汽车或小汽车时会发生“翻江倒海”的咳嗽和恶心,导致不能耐受乘车至杭州就诊。


这时我便想到,这是否提示物理颠簸导致的胃酸反流?因此我建议患者前往消化科就诊完善胃镜检查。患者的依从性很好,很快就去当地医院做了胃镜。


第六次门诊(9月6日):家属提供外院胃镜报告,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原本我们推测是胃溃疡之类的情况,但胃镜下提示十二指肠球部见一瘘口,周围可见大量胆汁流出,降部未见异常。此时追问病史才发现,患者36年前行开腹胆囊切除术。


图:瘘口周边胆汁反
流如同星芒状
的太阳光放射


后续我们也积极联系了普外科。患者于11月17日至我院外科门诊,12月入住我院肝胆胰外科,2020-12-21行手术治疗(远端胃切除术+胃空肠吻合术Roux-en-Y重建),患者术后咳嗽症状明显改善。出院后随访恢复良好,未用吸入激素及止咳药物。


图:12月1日我院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显示:胆囊术后缺如,肝内外胆管轻度扩张伴积气。胆总管局
部与
十二指肠球降部邻近,局部似见相通,考虑胆总管-十二指肠内瘘形成。


联合门诊的病例(病例5、病例6): 


呼吸科面对咳嗽诊治时难免会碰到耳鼻咽喉科、消化科等的疾病,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联合门诊的力量,下面分享两个来自联合门诊的病例。


1、男性,66岁,因咳嗽伴胸闷多次就诊,外院肺功能检查提示激发试验阳性,临床诊断“哮喘”。经长期吸入激素治疗,但干咳胸闷反而加重,前来就诊。MDT门诊行喉镜检查提示:左侧声带突下方粘膜隆起,气管环内粘膜见广泛颗粒状隆起。因此我们马上安排了气管镜检查。气管镜检查时看到的景象仿佛走进溶洞一样,这个病人在联合门诊做了喉镜检查,就好像真相被撕开了一个小口子,马上找到了真正的原因是气管支气管骨化症。


图:气管镜下所见:气管管
壁弥漫样增生
,并累及两侧主支气管


图:(气管中段)见呼吸
道黏膜上皮,
黏膜下伴见部分骨组织或骨化生组织


2、另外一位患者一坐下来就说:“医生啊,我看这个毛病花了十几万。”


王XX,男性,33岁,公司职工,主诉:反复咳嗽6年,回顾他手上厚厚的一叠检查单,可以发现指南上列出的慢性咳嗽的检查几乎没有遗漏地全做了,包括诱导痰、食道PH监测、气管镜等。最终联合门诊评估患者没有器质性问题,建议他到精神卫生科就诊。精神卫生科的诊治进展并不顺利,但经过一波三折,最终使用了小剂量的抗精分症药物后,患者的咳嗽病情明显好转。对于这种情况,关键是要在联合门诊采用排他性诊断策略。


总结:罕见病因对我们的启示


回看这些病例的时候,其实也没有什么高精尖的技术。就是当下保有探索精神、每一次都认真地问诊、自己解释不了的时候检索文献看看前辈们的经验、积累相似的病例等。


在力量、条件可及的情况下,力求尽量保证病例的完整性、科学性,形成闭环的证据链,在前述病例中,我们发现可疑的病因,会推动下一环节,比如积极动员患者转心内科做射频消融手术、转外科做瘘修补、行小脑扁桃体疝手术等。


最后,也要重视咳嗽诊治过程中病因筛查的广度,比如开展MDT门诊能增加病因覆盖范围,快速查找病因。


参考文献 

[1] Lai K, Pan J, Chen R, et al. Epidemiology of cough in relation to China[J]. Cough, 2013, 9(1): 1.

[2] 邓伟吾. 咳嗽的发生机制与临床.内科理论与实践. 2006:1(1):50-53

[3] 郭雪君, 董欢霁. 咳嗽的机制.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7;30(2):1-3

[4] https://neupsykey.com/brain-stem/

[5] Kefang Lai, Ruchong Chen, Jiangtao Lin, et al. CHEST 2013; 143(3):613–620

[6]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 [J] .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2, 45(1) : 13-46. DOI: 10.3760/cma.j.cn112147-20211101-00759.

[7] Int Heart J. 2005;46:923-6.

[8] Eur Respir J 2007; 30: 391–394

[9] BMC Pulm Med;2021; 21: 290.

[10] Frontiers in Medicine; 2021,10;8:641948.

[11] The model of MDT discussion based on etiology treatment improves the outcomes of RCC –A retrospective experience. 


专家介绍


黄华琼

博士,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哮喘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哮喘和变态反应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阻肺学组委员。


本文由《呼吸界》编辑 Jerry 整理自 第十八届中国咳嗽论坛,感谢黄华琼教授的审阅修改!


* 文章仅供医疗卫生相关从业者阅读参考


本文完

责编:Jerry

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