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劲平教授深度解读GOLD 2026:从指南变迁看慢阻肺病诊疗发展与未来
来源: 呼吸界 6 天前


全球慢阻肺防治创议(GOLD)自作为国际上最权威之一的慢阻肺病临床诊治指导文件,自2001年首次发布并在全球推广以来,我确信各位对其非常熟悉,尤其是慢性气道疾病领域的专家。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中国,对慢阻肺病的诊断、治疗、评估及管理均发挥了极其积极的作用。


GOLD指南变迁历程


GOLD指南其初始版本于2001年发布,此后每隔5~6年进行一次重大修订,此现象主要源于约每五年一次的学术委员会及理事会换届。新一届专家加入后,可能持有新的观点见解,故此相应出现较为重大的更新。此外,每年GOLD均有小幅度更新,主要基于循证医学原理及新研究证据的发现,针对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经讨论后实施相应调整。



关键调整内容如GOLD 2001初始版本设有GOLD 0级,即针对慢阻肺病患者中肺功能未达到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0.7标准的个体,此类患者存在如咳嗽、咳痰的症状,但肺功能变化未表现为不完全气流阻塞。指南指出,此种情形为GOLD 0级,相当于GOLD前期。至2006版,有对该人群进行长期随访的研究,包括长达15年的观察,发现这些GOLD 0级者在随后的5~15年随访后发展为慢阻肺病的概率仍较低,表明并非所有GOLD 0级患者均会进展至1级,因此删除了GOLD 0级。然而,删除GOLD 0级后引发一个问题:对可能发展为慢阻肺病的 高风险人群关注不足,导致这些本应及早关注的个体在最终确诊时被忽视。故后续版本又进行了相应变更与调整。


2011年版本相较于2001年与2006年版,其显著进步在于:此前分级主要基于肺功能,但认识到慢阻肺病是一种异质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肺功能仅为其中一部分特征。 若仅依赖肺功能评估,可能忽略其他重要方面,如症状负担和急性加重史等。因此,2011版指南除肺功能外,新增将患者症状负担与既往急性加重史纳入患者的初始评估,并引入了ABCD分组方法。


至2017年进行了新的修订。GOLD 2017依然采用ABCD分组方法,对稳定期慢阻肺病进行综合评估,同时涵盖症状及急性加重。然而,肺功能被单独列出,仅用于评估气流阻塞的存在与否。但ABCD分组侧重于依据症状及急性加重史进行评估以指导治疗和诊疗流程。2023年新一届GOLD理事会及学术委员会成立,我加入此二委员会参与了后续工作,并与国际专家进行讨论交流,直至当前的GOLD 2026。GOLD 2023将ABCD分组调整为ABE分组,其中E代表Exacerbation,即急性加重;将患者既往急性加重史单独列出作为关键的考量因素,对于有2次中度急性加重或1次急性加重住院的患者,不再区分其症状负担大小,均归入E组, 旨在呼吁以预防急性加重和降低死亡风险作为慢阻肺病稳定期的核心管理目标。


GOLD 2026新变化涉及六个章节共13项内容



GOLD 2026草案及简易读本(口袋本)已于2025年11月12日在GOLD官网上线,11月12日至13日,于美国费城举行GOLD专题论坛,即慢阻肺全球防治创议学术会议,会上对GOLD2026版本进行了讨论与初步介绍,该版本将持续优化,正式版本将于11月17日在GOLD官网(http://goldcopd.org)发布。



GOLD 2026版的更新内容去年就开始着手准备。2025年欧洲呼吸年会(ERS)期间,在GOLD学术委员会与理事会会议中,针对2025版发布后收到的同行建议及已发现问题,编制了一份清单,计划收集和整理相关的研究证据。该清单阐述了2026版可能进行的变更及重点讨论事项。在此过程中,随着新证据或新观点的产生,清单持续更新,最终形成初步草案。


2025年9月正式启动撰写GOLD 2026报告,首版报告已于9月底完成,初稿仅提及5项主要更新。然而,GOLD学术委员会及理事会的专家审阅后相继提出和补充了很多建议。因此,自版本1.01至1.10,发生了较多的变化。迄今已梳理有13项重要更新。


关键更新要点涵盖疾病负担、疾病诊断、评估与治疗、疾病预防与管理、疾病急性加重、共病或合并症,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领域,以及用词术语、图表、结构篇幅、参考文献等的优化。2026更新版总计涉及六个章节。在此,我将就GOLD委员会内部推动相关变更的缘由、重点讨论内容以及与会专家的思考方向,与各位进行分享与交流。需要说明的是,部分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因与会专家观点未必完全一致。


为何需要更新疾病负担的评估?



为何需要更新疾病负担的评估?主要是基于管理与政策调整的角度,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关注慢阻肺病全球疾病负担趋势重要性。这些数据能够清晰反映疾病谱的动态变化,从而为政府管理部门及相关各方提供更为充分的决策依据。GOLD 2026报告引用了2024年至2025年的多项最新研究证据,分别从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经济负担及社会影响等五个维度,对慢阻肺病疾病负担进行了系统性评估。



在参与学术委员会的相关讨论中,我们重点关注了包括中国、印度、英国、美国及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慢阻肺病患病状况。总体而言, 中国的慢阻肺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那么,是否因中国防控不力而导致患病率上升?我们的研究进一步分析显示,尽管患病率有所增加,但经年龄调整后的死亡率(这主要是考虑到人口老龄化对慢阻肺病患病规模的潜在影响)实际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这说明,在相同年龄层中经校正后中国慢阻肺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表明国家防控政策的加强和慢阻肺防治工作的努力取得了实质进展。


因此,在GOLD文献中,中国在控烟、清洁能源推广、提升优质医疗服务可及性、推动早诊早治等方面的努力被列为降低慢阻肺病死亡率的典型案例。尽管中国的控烟力度仍有提升空间,但已在持续加强。相关成果亦在GOLD 2026报告中有所体现。


在我们撰写的文章中,也涵盖了中国在慢阻肺病防控方面取得的进展,包括患者与医务人员教育、《“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国家政策的实施效果,以便国际学界理解中国在此领域所实现的积极变化。


GOLD 2026特别强调了病例发现的重要性


GOLD 2026版本特别强调了病例发现(case finding)的重要性。之所以强调病例发现,是因为以往患者往往需至医院就诊后方被诊断为慢阻肺病,继而开始相应治疗。然而,若患者在早期被漏诊或未能得到及时关注,治疗便会被延迟;待出现呼吸衰竭或明显呼吸困难等症状再行就医时,已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因此,为推进对患者更早期、更及时的干预,GOLD 2026版本更加注重早期发现与早期治疗。


GOLD 2026还特别指出慢阻肺病疾病诊断不足或漏诊的多种原因,包括患者自身因素、医疗体系相关因素、医务人员对疾病认知的不足、政策支持、专业培训以及患者认知水平等。 核心目标在于通过对患者的及时识别与早期发现,实施更有效的临床干预。


GOLD 2026在预防、治疗方面的调整


在疾病预防方面,疫苗相关的指南建议亦有所更新。以往主要侧重于流感病毒疫苗及肺炎疫苗的接种;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此前虽亦有少量应用,例如2025年曾建议用于60岁以上人群。至2026年,基于新的研究证据,认为50岁以上人群亦可能从中获益,因此相关建议做出了相应调整。 明确强调了疫苗对减少慢阻肺病急性加重的保护作用。

 


GOLD 2026版本中一项较为重要的调整,涉及慢阻肺病初始评估的分级与分组治疗方案推荐。与2025年版本相比,原先对急性加重的分组标准(E组)为:2次及以上中度急性加重,或1次及以上重度急性加重住院,而在GOLD 2026中,修订后的标准为: 只要发生1次或以上的中度或重度急性加重,即将其纳入E组分级范畴。此项调整系基于近年观察性研究的证据结论由学术委员会讨论投票决策, 更强调积极干预急性加重减少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在2026年新增了疾病活动度这一段落。关于疾病活动度,我们当时进行了若干讨论,例如重度慢阻肺病患者肺功能较差,预计值仅为30-40%,然而,若患者无急性加重、无明显症状或活动能力未受显著影响,则其病情虽然较为严重,但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相对较低。因此,引入了疾病活动度这一概念,以更全面地评估病情。


部分患者病情可能较早,肺功能仍处于轻度阻塞阶段,但若已反复出现急性加重或肺功能快速下降,则能否认为其病情仍属轻微?或许并非如此,因其疾病可能迅速进展,故疾病活动度较高,活动性较强。在此种情境下,提及利用疾病活动度以更明确地评估,不仅关注疾病严重程度,还评估疾病变化的潜在可能性。我们遂提出,以患者的变化为依据,包括称为“clinical important deterioration,CID”(临床重要恶化)的观点。将此观点应用于慢阻肺病中,只要患者出现急性加重、症状恶化或肺功能快速下降,即表明其疾病负担仍在加重。因此,此类患者应接受积极治疗,即使处于疾病早期。我们提出此观点后,专家委员会认为需进一步确认,然从另一角度而言,这即是疾病活动度的基本观点。随后,专家委员会进行了整合,将疾病活动度观点而不仅是疾病严重恶化观点,更全面地予以呈现,因而新增了此段落。此外,还围绕慢阻肺病患者的治疗,修订了管理周期与治疗路径,厘清了随访治疗路径边界,动态调整治疗方案,新增了生物制剂治疗证据图。


GOLD 2026更新了慢阻肺病急性加重的定义


 

2026版GOLD关于慢阻肺病急性加重的定义进行了澄清,表明 症状恶化数日即为急性加重。GOLD 2025版本在临床实践中曾引发一定歧义,部分医生认为若症状恶化持续时间未满14天则评估结果未必准确,因而倾向于等待至14天再进行判断。在GOLD 2026版本中,根据各地区专家的反馈意见,明确指出许多急性加重情况实际在数日内即发生,未必需等待至14天。然而,亦有部分病例进展较为缓慢,或于症状出现后持续一段时间再次复发。为减少此类分歧,新版指南将时间范围界定为“<14天”,即最长不超过14天,并将 重点从原先的“<14天”进一步明确为“only a few days”,突出了急性加重多发生于短时间内的临床特点。这一调整体现了指南在解读与应用过程中的演进与优化。



GOLD 2026还新增了慢阻肺病急性加重期管理场所的评估流程,指出:除评估急性加重严重程度外,还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合并症严重程度、精神状态以及社会与环境因素,从而科学判断患者适合在门诊、住院或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并且更新了慢阻肺病患者急性加重期的管理要点,尤其是对于严重但未危及生命的慢阻肺病急性加重管理方法,



GOLD 2026对慢阻肺病合并症进行了全面修订评估与管理


对于慢阻肺共病或合并症(multimorbidity),GOLD 2026版本在疾病管理理念上发生了重要转变,提出“合并症识别”到“多病共存”的管理模式。



新增了以患者为中心的“4Ms”系统评估体系。建立标准化评估框架:Mentation(心理):强制筛查抑郁、焦虑、认知障碍,关联患者健康目标;Mobility(运动):通过平衡能力、6 分钟步行试验等量化运动耐力,预测生存风险;Medications(药物):针对>90% 患者的多重用药问题,强调 “最少药物化”原则,减少药物相互作用;Morbidities(共病):主动识别共病并规范管理,明确“吸烟本身为独立疾病”,需纳入治疗计划。



新增了独立影响慢阻肺病患者预后的共病聚类图。心血管疾病: 明确急性加重后1年内心血管事件风险升高,建议随访时监测BNP、心电图;呼吸系统疾病:新增哮喘、间质性肺疾病;肺结核;强调肺癌筛查(吸烟史患者每年LDCT)、支气管扩张症对急性加重的影响;删除COVID-19,标志从“疫情应对” 回归常规慢病管理;合并支气管扩张症 / 结核史患者需谨慎使用ICS,避免增加感染风险;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使用CPAP可降低死亡率;精神心理疾病:扩展至痴呆、精神分裂症等,推荐PHQ-2、GAD-2、MMSE等筛查量表;代谢性疾病:新增肥胖与脂肪肝;多系统组织退化疾病:首次提出这一概念;整合骨质疏松、肌少症、贫血、肺气肿;推荐营养支持+肺康复联合干预。


在此我想特别强调两点:首先,肺结核可导致肺功能损害,从而引发慢阻肺病,此乃其发病机制之一。然而,肺结核尤其在中国、印度、巴西、委内瑞拉、墨西哥、非洲、中东及亚太地区,包括东南亚和韩国,其发病率仍居高不下。肺结核的关键在于,无论患者既往患有肺结核或现患活动性肺结核,若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引发某些不良反应。对此,以往未予充分重视。于是我在GOLD专家委员会讨论中提出,不同国家及地区人群的共病情况可能存在差异,应将肺结核纳入考量。此提议获得印度、委内瑞拉等多国学术委员会专家的高度认同。我也邀请了孙永昌教授就此撰写相关章节,孙教授在慢阻肺病与肺结核领域素有研究。该章节经GOLD专家委员会进一步审议,印度等国亦补充了本土证据,最终,GOLD 2026新增了此部分内容,并将其列入呼吸系统疾病共病范畴。


第二,我想着重阐述的是多系统组织退化的概念。该概念主要基于老年人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多种功能与组织结构退化现象,其中包括骨质疏松症、肌肉减少症及肺气肿等,因为肺气肿亦可视为肺组织退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我们提出应加强营养支持与康复治疗等方面的联合干预措施。在共病管理领域,上述观点代表了一项较新且具有重要意义的调整。


GOLD 2026聚焦 AI、远程监测与虚拟医疗在慢阻肺病中的应用


GOLD 2026还有一个较为重要的新增章节是关于人工智能新兴技术的内容。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已获得广泛认知,但对其在疾病领域,特别是医学范畴内的慢阻肺病,所取得的进展与贡献,仍需系统阐述。该部分首次被纳入GOLD,旨在借助此类技术进一步提升慢阻肺病的诊断评估与管理水平。


目前我国在人工智能应用于医疗领域已开展多项重要工作,包括肺功能质量评估与控制、肺功能数据的准确解读,以及在严重程度分级、判断精确性和研究依据等方面的深入探索。除肺功能外,在影像学等领域,国内多个团队亦取得了显著成果,例如慢阻肺病相关影像改变、肺气肿定量分析、气道壁厚度测量和支气管炎症分布等。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影像数据进行分析,可识别出异常征象,进而应用于早期筛查,如肺结节检测和肿瘤高危人群的影像学评估中,提示慢阻肺病的潜在可能,从而辅助临床诊断。这些新技术有望在慢阻肺病的识别与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物标志物研究、基于大数据的多维度整合分析等,也在疾病的诊断评估中展现出积极价值。在疾病管理方面,尤其是长期管理,国内虽在可穿戴设备等领域起步较晚,但目前已逐步推进相关研究。国际上已有报道指出数字智能技术在吸入装置使用管理中的应用,国内也开展了相应研究与设备开发,这些工具将在未来的慢阻肺病诊断、治疗与全程管理中扮演关键角色。因此,GOLD 2026 新增该章节,并系统介绍了多种人工智能模型及其特点、潜在风险与应对策略,以及适用于不同人群的管理模式和推荐流程。


GOLD 2026在新兴技术部分,也特别指出目前所推荐的技术仍存在一定局限,例如样本量有限、模型在扩大样本后的泛化能力、推广应用场景的可行性以及大规模应用中的实际效益等问题,均在人工智能章节中予以明确提示,呼吁各方重视并推动相关工作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 GOLD 2026 report

2. Rodriquez-Roisin R. Twenty years of GOLD (1997–2017). The origins[EB/OL].(2020)


专家介绍


郑劲平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 广州医科大学附一院;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导;广州医科大学南山学院 副院长;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 常务副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卫计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优秀呼吸医师;全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创议(GOLD)理事会理事、科学委员会委员;全球 TOP 2% 顶尖影响力科学家(呼吸病学);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呼吸分会 副会长、肺功能学组 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 肺功能与临床呼吸生理工作组 组长;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 肺功能学组(筹)副组长;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特聘专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实验室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主要研究方向:慢性气道疾病、肺功能与呼吸生理、呼吸药物临床研究、呼吸大数据分析;主持临床指南/规范/共识等 10 余项,国家医疗卫生行业标准 2 项、专利/软著等 20 余项;在Lancet、Lancet Respir Med、AJRCCM、JACI、Chest、ERJ 等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1项、二等奖2项、药明康德生命化学奖、中华医学奖等多项。


审批编号:CN-172233,有效日期至2026-11-18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进行医学科学交流,不用于推广目的。


本文完

责编:Jerry

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