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十三五”(六)哮喘诊疗和精准化研究计划
来源: 呼吸界 2017-05-10

哮喘诊疗和精准化研究计划

项目负责人:李靖

牵头单位: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项目背景


2016年3月8日,科技部官网发布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根据科技部网站的说明,重点专项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以目标为导向的重大项目群,所体现的正是科技发展国家战略的方向。“精准医学研究”被列为2016年优先启动的重点专项之一。


专项一共包含4大任务,设计12各项目,30个子项目。按照专项指南的布置,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牵头组织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南方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及深圳大学共6家中心,根据临床研究重点和强项,联合申报了任务4.5.2呼吸疾病诊疗规范及应用方案的精准化研究,重点针对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




哮喘是最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之一,最新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哮喘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哮喘的控制水平较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在气道炎症机制、病理、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等方面都有一系列不同的表型(Phenotypes),且这些表型尚未获得一致认同,而哮喘存在的不同表型对临床准确诊断和精准治疗都造成很大困难。


其中,不典型哮喘及重症哮喘占5%~10 %,患者的哮喘症状反复发作,经常需要急诊就医和住院治疗,占据了大多数医疗资源和家庭经济的消耗;有些不典型哮喘容易被误诊,耽误了患者治疗的时机,使呼吸系统和身体其他系统产生不可逆的损害。我们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不典型哮喘(胸闷变异性哮喘,CTVA),发现重症哮喘存在多种临床特点,城市儿童哮喘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农村儿童,而环境(过敏原、内毒素和污染物)与哮喘发病及预后密切相关。


目前,临床常根据患者病史、临床症状和肺功能检测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指导临床用药,使哮喘患者尤其是重症和不典型的哮喘患者症状控制不佳。但现有检测手段不能精确反映哮喘发生的规律和气道炎症的严重程度,因此,特异性量化的遗传和环境暴露的影响特点、哮喘各种临床表型的气道炎症指标、微生物和免疫变化异质性及生物标志物对哮喘精准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目的


本项目综合5所临床研究中心和1所基础研究单位,开展大规模哮喘人群表型分析及危险因素和环境作用特点的研究,利用表观遗传学、微生物组学和免疫组学等技术及生物标志物分析,寻找不同哮喘表型患者特征谱,开展哮喘尤其是重症哮喘和不典型哮喘包括CTVA和过敏性非重症哮喘的诊断、药物和特异性免疫治疗以及预后判断的研究。



目的是分析哮喘的发病的遗传和环境影响的关系、观察不典型哮喘CTVA和过敏性非重症哮喘的临床疗效,以及针对重症哮喘不同表型的有效治疗方案开展大规模前瞻性临床研究,制定哮喘预防、准确诊断分型以及有效治疗的方案,建立我国哮喘的诊断、治疗、预后预测和预防的新标准和新规范,为哮喘的精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项目分设三个课题:首先,通过对城市和农村环境的儿童进行哮喘发病、表观遗传学和环境暴露成分分析的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探讨哮喘危险因素和环境作用特点,同时通过收集医院门诊哮喘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生物学样本,建立大规模的哮喘患者临床资源库,并进行哮喘人群表型分析,筛选出不典型哮喘、过敏性非重症哮喘和重症哮喘患者;


其次,利用前期哮喘人群资源库,对各种生物学样本综合运用微生物组学和免疫组学等方法,探讨哮喘不同表型气道和全身特征谱及生物标志物差异,寻找更具代表性的生物靶标;



最后,对不典型哮喘如胸闷变异型哮喘和过敏性哮喘进行规范和特异性免疫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对重症哮喘患者进行不同组合方案的精准治疗,通过定期随访,观察哮喘患者对治疗的效果,结合微生物组学、免疫组学及生物标志物特征谱,反向论证不同表型和免疫生物学特征图谱的重症哮喘患者对不同组合方案的疗效反应,从而精准制定哮喘诊断、治疗、预后预测的新标准和新规范。


通过这个项目,我们将建立哮喘的临床研究多中心协作组和转化中心,开展针对重症哮喘高危人群预防、不同表型重症哮喘患者有效治疗的大规模前瞻性临床研究,创新哮喘精准预防、诊断、治疗方案。


项目预期成果



本研究从哮喘的发病和流行的危险因素、生物标志物及微生物组学、基于表型的哮喘治疗和预防等方面开展工作,预期给哮喘的精准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提高哮喘整体防治水平,减少社会和家庭负担。


具体效益包括:1)建立1个过敏性哮喘诊疗规范和诊治技术/产品转化研究平台;2)建立以广州、南京、上海、杭州、深圳为区域中心的哮喘临床防治研究协作网络及转化中心;3)建立并完善大规模标准化临床生物样本库;4)制订CTVA国际诊疗规范;5)制订基于表型分析的重症哮喘诊疗规范2~3部。

1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