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运而生——立体转运助力医联体间危重病人转运
针对现阶段我国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同时存在严重的碎片化、不均衡和非同质的状况,中日医院于2016年8月14日率先建立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中日医院呼吸专科医联体(图1),充分发挥中日医院领衔学科的专业优势和技术辐射作用,整合有限的优质医疗资源,促进专科疾病分级诊疗,使患者获得科学、便捷、高效医疗照护。专科医联体有别于区域医联体,属于“纵深型”和“提高型”医联体,覆盖范围可以扩展至全国。随着专科医联体的纵深发展,危重病人的院际和城际间的双向转诊会越来越多,而现有的地面转运由于距离和交通现状的限制,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危重病人城际间的转运需求,因此地面和空中相结合的立体转运势在必行。
图1 中日医院呼吸专科医联体成立大会
为生命抢时间 目前直升机转运半径可达100-300公里
欧美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航空救援,经过50年的努力,目前已建立航空医疗体系,承担现场救援、灾害搜救和危重病转运等任务。国内航空救援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末,从规模、人员配置和运营模式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主要承担公共突发事件的救援,而危重病的转运更处在摸索阶段。航空转运包括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转运,固定翼飞机受到转运成本、起降地点和空中航线的限制,仅用于长距离转运;而直升机属于低空飞行器,具有机动灵活、快速高效、受地形条件限制少等优势,已在航空医疗转运中占据主体地位。目前常用的直升机飞行速度近300公里,转运半径可达100-300公里。
立体转运常态化 中日医院已成功开展多次危重症患者转运
中日医院地处北京绝对禁飞空域以外,也是国家救援队所在医院,依托完善的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中日医院呼吸专科医联体,建立了以中日医院为区域中心,999急救中心为运营转运,医联体医院为航空转运网络医院三位一体的地面-空中立体转运模式。自去年8月开展首次航空医疗转运以来,已完成多名呼吸衰竭患者的城际间转运(图2),并在今年5月还通过固定翼飞机结合地面救护车,立体转运了1名需ECOM支持的呼吸衰竭的患者,为危重症患者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
图2 航空医疗转运
高架停机坪今年落成 立体转运更上层楼
正是地理的优势和学科的底蕴,中日医院也成为了北京市首批航空救援基地医院。为了搭建区域性的立体转运平台,中日医院已不满足于现有地面临时停机坪,一座具有国际标准的高架停机坪初见雏形(图3)。随着高架停机坪今年的落成,京津冀航空救援联盟也将成立,以及低空空域的逐步放开,立体转运平台必将为专科医联体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图3 高架停机坪
作者:张国强
专家简介
张国强
中日医院急诊科主任,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