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8月8日晚上,忙碌了一天的医生,有的还在工作,有人刚刚回到家。然而当日21时19分,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的7.0级地震打破了属于夜晚的宁静。四川省各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生们,也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了救灾的队伍中。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梁宗安和他医院其他科室的同事一样,很快就接到医院通知:24小时待命,预留出病床以备不时之需。而他了解到,骨科、脑外科、麻醉科等科室的同事,已在8日连夜奔赴抗震救灾一线。
这天晚上,星夜启程奔赴九寨沟灾区的还有西宁联保中心成都总医院呼吸内科马李杰和他医疗救援队的19位同事。而这天晚上起就开始待命的还有距离九寨沟600多公里的乐山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呼吸内科主任魏茂刚和他的同事们。
马不停蹄运送伤员
魏茂刚回忆,8日晚上,他们就做好了随时出发驰援灾区的人员、车辆和物资准备工作。8月10日13:00他们接到通知,驰援九寨沟县医院。仅在40分钟后,包括急诊科、骨科、呼吸科在内的14位医务人员、三辆急救车组成的车队就出发赶往九寨沟。
当天夜里接近午夜时分,心急如焚的他们终于赶到了九寨沟县人民医院。“路上还算好走,落石已经清理,路面也修好了,车也不多。但还是着急想早一点赶到”,魏茂刚说。
而在短暂休整后,他们就加入到了转运病人的工作中。在四川省应急指挥部调度下,他们星夜兼程,将四位游客从九寨沟县人民医院分别送往医疗条件更好的绵阳中心医院和四川省人民医院。据魏茂刚介绍,这四位伤者都是骨折,有的是胸椎骨折,有的是胫骨骨折,有的是脊柱压缩骨折,有的左踝骨闭合性骨折,骨折是地震中最常见的伤情之一。而就在今天中午,他们又派医院呼吸科医生李凡敏等医护人员,护送一位消化道出血伤者去往四川省人民医院。
魏茂刚正站在急救车内叮嘱转运的注意事项。
“到这里后,看到了省内各地派来的医疗队。而且现在新的伤员很少了,病人基本都转移出去了,”今天上午,说起目前九寨沟县人民医院的情况,来的时候一路上都悬着心的魏茂刚终于松了一口气。
是什么让铁骨铮铮的军医动容?
而到今日此时,马李杰医生和包括他在内的55名由西宁联保中心成都总医院医护人员组成的医疗救援队,已经在灾区连续工作了60多个小时。
地震发生还不到一个小时,也就是8月8日22时许,马李杰所在医院就接到了战区命令,并开始准备工作。包括马李杰在内的第一批医疗救援队20名队员在8月9日凌晨1时20分通过陆路方式进入灾区,他的另外35名同事组成的第二批医疗救援队则于8月9日10时乘直升机奔赴灾区。
医疗救援队到达九寨沟县人民医院后,就迅速在手术室和急诊科开展工作。“我们医务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就是争分夺秒抢时间,千方百计救伤员”,马李杰的同事李晓龙说。
西宁联保中心成都总医院宋宗清政委询问伤员病情
据了解,他们起初接诊的伤病员主要是骨折、擦伤和颅脑创伤。随着时间的推移,内科急诊患者数量逐步增加。8月10日早晨,他们接诊一名哮喘持续状态的中年男性患者,在西宁联保中心成都总医院郭东阳主任带领下对患者进行了紧张有序的积极治疗后,转入医院内一科病房继续治疗。
西宁联保中心成都总医院医疗救援队徒步通过大约3、4公里的落石地段
回想起驰援灾区的这60多个小时,马李杰说,“灾区深处传来的路面裂缝、山石滑落的照片,受伤者衣襟上的斑斑血迹,那一双双因失去亲人而哭红的眼睛,无不警示着我们灾难的可怕。而救灾途中追着递给我们的热馒头,送到值班室的热豆浆,和救灾现场不分你我团结协作的身影,这是人间真情,让我们很温暖。”说到这里,马李杰这个铁骨铮铮的军人也不禁动容。
马李杰和神经外科同事余思逊正在给伤者写医嘱
而下一步,根据战区安排,他们将继续做好伤病员接诊工作。
各位医生一切顺利平安
同样在今天,梁宗安教授在华西医院又会诊了一位来自灾区的脑外伤的伤者,这是他两天来第二次参与对地震伤者的会诊。“好在伤者只是有点咳嗽,不用用药”,梁宗安介绍。
“祝各位(驰援灾区的)医生一切顺利,平安” ,梁宗安说。他的同事,以及四川各地医院派出的医疗救援队依然奋战在灾区。“家国情怀、平民情感、休休有容、革故鼎新”,这是深入每个华西人骨子里的华西精神。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所有驰援灾区的解放军、医护人员、志愿者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