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人次观看、8地会场联动——「肺凡聚力 耀领未来」慢阻肺规范化诊疗中外高峰论坛精彩亮相
来源: 阿斯利康 2022-05-30

「肺凡聚力 耀领未来」慢阻肺规范化诊疗中外高峰论坛于2022年5月28日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瞿介明教授、前任主委陈荣昌教授、候任主委曹彬教授、副主委沈华浩教授等43名呼吸学科领军学者共同出席,更特别邀请了David Newby和Neil Trivedi两位国外讲者进行中外高峰对话,众位专家共话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重视、识别及规范化的诊疗,探讨三联方案优势所在,内容精彩纷呈。


本次大会亮点纷呈。有中外43位专家进行了巅峰学术交流。海内外专家直击「新冠&慢阻肺」当下热点话题,共话慢阻肺规范化诊疗!呼吸界、医学界、医视屏、医脉通、爱医传递、医视通、慧医天下、e学荟全网直播10万人次在线观看;8地会场联动,200个医院连线观看,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成都、南京、合肥7地设分会场:30个省200家医院科室组织上线观看;北京疫情应急分级诊疗中心、杭州、广州咳喘管理中心等3大CCIC云参访,体验标准化诊疗方案。



领衔专家致辞:让更多的呼吸界同道共同致力于慢阻肺病的规范化诊疗使命!



此次大会的特邀嘉宾瞿介明教授在致辞中说:我相信,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将我们国内的最新研究的成果,跟国际的同道进行交流和分享。我国呼吸届的同道,一定要积极积累中国的临床经验,在慢阻肺诊疗方面,提升中国的声音、中国的故事、中国的话语权!我期待通过更多交流,让更多的呼吸界同道共同致力于慢阻肺病的规范化诊疗使命!



特邀嘉宾陈荣昌教授说:我们对慢阻肺病的急性负担了然于胸,也已经为此勤勉工作。但尽管如此,仍然有很多需要共同努力的地方。慢阻肺规范化诊治,需要基层一线人员共同参与,才能真正推动慢阻肺病在日常诊疗中的规范化,才能真正完成健康中国2030对我们的要求。在这里,我谨代表慢阻肺学组,感谢各位专家对慢阻肺学术活动的支持,预祝今天大会圆满成功!



特邀嘉宾沈华浩教授说:我们要把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促防诊治康」进行「集成式」推进,在很多研究方面,我们中国学界已经取得长足进步,未来还需要继续研究探索。然而,在某些方面,我们已经可以达到国际领跑水平!未来期待我们组委共同努力,带领呼吸界继续并肩同行!



大会主席曹彬教授说:欢迎大家在周末参加【肺凡聚力 耀领未来-慢阻肺规范化诊疗中外高峰论坛】。国家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日益重视,慢阻肺规范化管理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首次将慢阻肺纳入四大慢性疾病之一,明确2030年慢性呼吸疾病特别是慢阻肺的管理目标:到2030年,70岁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疾病死亡率下降到8.1/10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从健康促进、预防、诊断、控制、治疗、康复六个方面建立全方位健康照护体系,愿呼吸同道共同聚力,早日实现健康呼吸愿景!



大会主席宋元林教授说:在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高,死亡率高,而慢阻肺急性加重是导致患者疾病进展并最终导致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以提高慢阻肺「促、防、诊、控、治、康」为使命,重视急性加重,降低患者的急性加重死亡风险,规范诊疗,让患者获益,助力健康中国2030!



大会主席刘晓菊教授说:重视慢阻肺规范化治疗,尤其是加强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重视度,加强急性加重识别及风险管理,降低急性加重,是落实慢阻肺病规范化诊治重点。我已诚挚邀请甘肃省全体呼吸同仁共同上线聆听,也预祝【肺凡聚力 耀领未来-慢阻肺规范化诊疗中外高峰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呼吸,消化及自体免疫事业部负责人林骁在致辞中说:阿斯利康一直致力于呼吸领域的发展,无论是在药物研发还是慢阻肺规范诊疗方面都在竭尽所能做到更多,与我们医护人员携手,一起致力于提高中国慢阻肺规范管理水平、研发更优的药物造福更多慢阻肺患者。我们将持续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目标,与呼吸学界专家及学协会共同努力,从「慢阻肺病」 的命名规范化开始,推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规范化诊治进程,帮助更多患者得到规范化诊断和治疗,获得更多美好生活!


中外巅峰对话精彩不断


David Newby专题讲座:心血管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死亡率 [11,12,13]

关键点:

  • 慢阻肺患者发生首次急性心肌梗死和卒中的风险增加
  • 肺功能下降与心血管死亡率增加有关
  • 发生中度急性加重后,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如心梗和中风)风险增加
  • 与原始ETHOS 数据集一致,倍泽瑞与LAMA/LABA相比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3]
  • 正如在其他三联疗法研究中观察到的那样,心血管病死亡差异是造就三联相比LAMA/LABA死亡风险获益的最大因素


Neil Trivedi案例分享:感染新冠肺炎的慢阻肺患者的治疗经验分享

  • COPD患者在因呼吸衰竭住院后,营养状况不佳和骨骼肌流失的风险会增加
  • 从中度到重度COVID恢复的COPD患者应在门诊密切监测,评估是否需要补充供氧
  • 可以考虑对有急性胸片/CT异常的患者进行影像学随访
  • 感染COVID-19的COPD患者有更严重的临床表现和更差的临床结果,比如住院和死亡率增加。因此,新冠疫情下,更应重视慢阻肺患者的用药管理和居家康复。


热点讨论:从临床实践角度出发,如何识别慢阻肺急性加重高风险?


孙永昌:

由于当前对于慢阻肺急性加重的诊断和分级标准主要基于患者的症状判断及相应医疗资源的消耗,缺乏较为客观的指标,因此这不可避免造成临床医生在诊断时的主观偏差。 期待将来更多的急性加重识别工具,唤醒更多慢阻肺患者的自我识别。


文富强:

我们要使用慢阻肺患者听得懂的语言,进行急性加重史的询问;并且,慢阻肺急性加重史主要是主观描述,医务人员应该与客观标准进行对照评估,同时期待未来更多利用生物标志物,通过生物检查,通过客观的、更好的指标,一起早期识别慢阻肺高风险患者。


启迪思维 专题讲座


孙永昌:中国慢阻肺诊疗现状与挑战


关键点:

1. 中国慢阻肺流行病学现状与疾病负担[1]

  •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慢阻肺患者总数接近 1 亿人,常见于吸烟患者,40岁之后慢阻肺患病率明显上升。


2. 呼吸学科在慢阻肺诊疗上的进步与发展[2]

  • 呼吸学科在临床实践中已取得长足的进展,国家PCCM科室规范化建设使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接受更为规范化、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 新版中国慢阻肺诊治指南精细划分人群,进一步规范治疗,三联方案首次进入中国指南初始治疗推荐


3. 改善中国慢阻肺患者诊疗的未来展望[3]

  • 医生应加强问诊,正确评估慢阻肺患者未来的急性加重风险,为患者正确分组并规范化用药,以降低未来急性加重风险
  • 慢阻肺患者应加强对慢阻肺疾病和自我病情的认知,遵循医嘱接受规范化的治疗,坚持长期维持用药


文富强:重视慢阻肺急性加重及风险管理


关键点:

1. 中国慢阻肺急性加重诊疗现状与挑战[3]

  • 研究显示:在中国来就诊的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高风险比例高;且半数以上患者未报告急性加重事件


2. 急性加重高危因素与识别[4,5]

  • 临床中需高度关注慢阻肺急性加重高危因素(急性加重史、肺功能差、症状多及活动耐量差、合并症、不规范治疗、不合理选用吸入装置等)
  • 应加强急性加重规范化问诊识别及风险管理,以降低患者未来急性加重风险


3. 固定三联是急性加重高风险慢阻肺患者的优选药物[6,7]

  • 固定三联是慢阻肺稳定期优化治疗方案
  • KRONOS 和ETHOS研究显示:相比双支扩,布地格福吸入气雾剂降低慢阻肺中重度急性加重风险52%,降低全因死亡风险49%
  • ETHOS研究显示:相比ICS/LABA,布地格福吸入气雾剂降低因重度急性加重导致的住院风险20%


郑劲平:由慢阻肺管理目标出发看慢阻肺稳定期的治疗


关键点:

1. 慢阻肺规范管理之路求索不止[3]

  • 指南一致强调,慢阻肺的管理的目标是减轻当前症状和降低包括防止疾病进展、防治急性加重及减少病死率的未来风险
  • 我国慢阻肺患者症状负担重,未来急性加重风险高。


2. 三联药物开启慢阻肺管理新时代[2]

  • 布地格福吸入气雾剂含有布地奈德、格隆溴铵、福莫特罗,三种药物成分协同增效,5min快速起效,安全性良好,搭载共悬浮给药新技术,好吸、易用


3. 早用早获益——再探慢阻肺稳定期治疗优化方案[6,7]

  • 固定三联是慢阻肺稳定期优化治疗方案。
  • 三联治疗方案研究KRONOS:纳入慢阻肺急性加重低风险人群,证明与双联治疗相比,布地格福吸入气雾剂可显著改善肺功能、降低慢阻肺中重度急性加重风险,并延长首次中重度急性加重时间,且安全性数据良好
  • 三联治疗方案研究ETHOS:慢阻肺急性加重高风险人群,与双联治疗相比,布地格福吸入气雾剂显著降低中/重度急性加重发生风险、全因死亡风险,且安全性良好


耀领未来 专题讲座


杨进:慢阻肺合并哮喘或哮喘特征患者的优选治疗


关键点:

1. 慢阻肺合并哮喘或哮喘特征患病率高,疾病负担重[6,8]

  • 在我国,慢阻肺合并哮喘患者发病率高达37.4%,但却不易被识别,容易被诊断为单纯哮喘或慢阻肺,漏诊率高
  • 慢阻肺合并哮喘或具备哮喘特征患者较单纯哮喘或慢阻肺患者疾病负担重,肺功能差,急性加重风险高,住院率高,死亡风险高。


2. 慢阻肺合并哮喘或哮喘特征的优选治疗[6,7]

  • 我国支气管哮喘指南及慢阻肺指南明确指出:合并支气管哮喘或具备哮喘特征的慢阻肺患者,ICS/LABA/LAMA是慢阻肺合并哮喘或具备哮喘特征患者的推荐治疗方案。


张静:双联控制不佳慢阻肺患者的升级治疗


关键点:

1. 慢阻肺患者使用双联治疗的现状和挑战[8,9,10]

  • 一项观察性研究显示,超半数慢阻肺患者使用双联进行治疗;
  • 即使接受双联治疗,仍会出现控制不佳:>40%的慢阻肺患者仍存在呼吸困难;约50%的慢阻肺患者仍发生中重度急性加重


2. 相比双联治疗,固定三联治疗方案根据优势[6,7]

  • 三联治疗方案有更多治疗优势。
  • 布地格福吸入气雾剂3分钟快速起效,5分钟改善FEV1达175mL
  • 相比双支扩剂,布地格福吸入气雾剂降低慢阻肺中重度急性加重风险52%,降低全因死亡风险49%
  • 相比ICS/LABA,布地格福吸入气雾剂降低因重度急性加重导致的住院风险20%


探案寻踪 病例分享


夏丽霞:一例慢阻肺急性加重高风险患者的临床用药思考


关键点:

  • 尽管肺功能情况尚可,但若伴频繁急性加重史、多合并症和呼吸衰竭等,应尽早直接予含ICS的固定三联治疗,维持治疗延迟与未来急性加重风险增加有关。固定三联在症状控制、AE降低、肺功能改善和死亡获益等多方面优于双联,单一装置依从性好,装置使用错误少。
  • 对于重度急性加重住院、神经肌肉等合并疾病影响呼吸肌致吸气流速较低慢阻肺患者,应选择主动喷雾装置。共悬浮pMDI给药技术,吸气流速要求低,适合更广泛的慢阻肺患者。
  • 对于频发急性加重、临床实际治疗效果与预期不一致的患者,应积极寻找其他影响因素,并加以干预治疗。


张玄:一例慢阻肺合并哮喘患者的诊治考量


关键点:

  • 慢阻肺易合并哮喘,或具有哮喘特征,即使外院已诊断慢阻肺,仍需仔细询问病史,并鉴别诊断。
  • 老年慢阻肺患者易合并心血管病,且免疫功能差,易感染,布地格福吸入气雾剂不增加主要心血管及肺炎发生风险,安全性良好。
  • 长期吸入三联药物,可较ICS/LABA显著改善肺功能,降低急性加重风险,控制慢阻肺症状更快更好。


观点碰撞 主题讨论


主题讨论1、慢阻肺合并哮喘特征的患者中,常见的哮喘特征有哪些和如何识别?



杨进:哮喘特征可分为「典型哮喘特征」和「其他哮喘特征」。典型哮喘特征包括:喘息为主要症状,听诊闻及哮鸣音,肺功能变异度大等;其他哮喘特征例如:过敏鼻炎、哮喘史等;在对患者进行问诊时,要注意季节规律,昼夜规律,食物过敏,FENO检查,嗜酸粒细胞检查,生物标记物检查等。如果慢阻肺患者在某次急性加重时,并没有明确的感染因素,或者对激素应答效果很好,那么该次急性加重可能为哮喘再发,该患者也很有可能为伴随哮喘的慢阻肺患者。我国慢阻肺指南明确指出:合并支气管哮喘或具备哮喘特征的慢阻肺患者,首先推荐含ICS的联合治疗[3]


主题讨论2. 双联需要升级到三联治疗的评估标准?



张静:急性加重的评估比较难以回忆,患者诊断慢阻肺,要做好患者教育,做好自己的症状记录和观察。临床医生在进行问诊时,应注意询问患者吸入技巧是否掌握,是否存在合并症,是否吸烟,并需要鉴别多种复杂因素。我国慢阻肺指南明确指出:推荐双联控制不佳应该升级三联进行治疗[3]



【肺凡聚力 耀领未来-慢阻肺规范化诊疗中外高峰论坛】汇聚中外呼吸学界的顶级专家,带来全天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上午,中外巅峰对话环节,直击医疗热点话题,探讨慢阻肺合并新冠患者的优化管理治疗;领航呼吸-启迪思维环节,三大主题演讲进一步阐述中国慢阻肺诊疗现状与挑战,重视及加强识别急性加重高风险,以及慢阻肺稳定期的优化管理。下午,学术内容更加着眼临床,探讨合并哮喘/哮喘特征慢阻肺患者,及双支扩应答不佳患者的升级治疗方案,理论结合病例,从实践角度出发,再度强调对于急性加重风险评估的重视,明确慢阻肺三联药物的治疗优势,呼应健康中国2030共同愿景,共同推动中国慢阻肺规范化诊疗之路更进一程!






参考文献 

1. Wang C, et al.Lancet. 2018 Apr 28;391(10131):1706-1717.

2. Fang LW, et al. Lancet Respir Med . 2018 Jun;6(6)-421-430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

4. 慢阻肺急性加重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更新版)

5. 国际呼吸杂志,2017,37(14):1041-1057.

6. Ferguson GT et al. Lancet Respir Med. 2018;6:747-758.

7. Rabe KF, et al. N Engl J Med. 2020 Jul 2;383(1):35-48

8. Ferguson GT, et al., Lancet Respir Med. 2018 Oct;6(10):747-758;

9. Maes A, et al., Clin Pharmacol Drug Dev. 2019 Feb;8(2):223-233;

10. Santus P, et al., Drug Des Devel Ther. 2017 Nov 15;11:3257-3271;

11. NHANES study: Sin et al. 2005 Chest 127:1952-1959

12. Sin et al. 2006 Eur Respir J 28:1245-1257

13. Martinez FJ et al.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21;203:553-564;



审批号:CN-96805 有效期至2022-8-30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不作为推广目的




本文完
责编:Jerry


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