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过敏与哮喘及慢性咳嗽诊治的关联性
来源: 呼吸界 2021-10-18


引言


轻度过敏性疾病若未经及时治疗,症状会逐渐恶化,并可能从对单一过敏原演变成多种过敏原过敏。患有过敏性疾病的患者可能出现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如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咳嗽。严重者甚至诱发其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需尽早干预。


1、过敏性疾病的现状


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统计显示,我国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已经高达37.3% [1]。过敏性疾病发病率剧增的三大原因包括环境污染、感染性疾病减少导致的淋巴细胞Th1/Th2失衡和遗传因素 [2]


多种过敏性疾病均可出现咳嗽等呼吸道症状 [3-5],比如食物和药物过敏(见图1),接触过敏原引起的咳嗽主要为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咳嗽 [6-7]。因此,过敏性疾病不仅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8]


图1:多种过敏性疾病均可出现咳嗽等呼吸道症状


2、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咳嗽均与慢性气道炎症有关 


过敏性疾病是由于各种环境/过敏原(灰尘、螨虫和花粉等等)所诱发的多种炎性细胞活化,细胞释放炎性介质导致的慢性炎症引起 [9-10]


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咳嗽本质相同,均与气道慢性炎症有关。在受到过敏原刺激后,会激活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炎症细胞会进一步释放组胺、前列腺素类、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缓激肽等多种炎症介质,诱发炎症反应 [11](见图2)。


图2:接触过敏原后诱发炎症的机制


由于过敏反应的本质是炎症过度反应,因此通过抗炎治疗可抑制过敏反应 [12]。ICS(吸入糖皮质激素)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既能发挥抗炎作用又能发挥免疫抑制作用[13](见图3)。ICS/LABA(吸入糖皮质激素/长效β2激动剂)协同作用,抗炎的同时就能缓解咳嗽症状[14-17](见图4)。


图3:ICS在过敏性炎症反应中发挥抗炎+免疫抑制作用

图4:ICS/LABA作用机制


3、过敏相关性咳嗽和过敏性哮喘抗炎治疗的疗效显著


研究显示,ICS/LABA不仅能够显著改善过敏性哮喘患者气道高反应性,同时还可以显著改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的咳嗽症状和ACT评分(见图5)[19]。指南推荐过敏性哮喘与咳嗽变异性哮喘使用ICS/LABA治疗 [6,7]


图5:ICS/LABA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的疗效


当ICS/LABA用于治疗过敏性咳嗽时,联合酮替芬可提升治疗效果,缓解患者咳嗽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0]


4、上下气道同治


下气道的过敏性症状(哮喘)和上气道过敏(过敏性鼻炎)常同时存在,且都与炎症密切相关 [21-24]。上下气道同时进行抗炎治疗有诸多优势:①提高治疗疗效,避免药物的重复使用;②可以通过控制过敏性鼻炎,减少和预防鼻后滴漏刺激气道引起哮喘和咳嗽的发生和急性发作,使哮喘病的防治更为主动和简单;③降低医疗费用 [23]


指南推荐过敏性鼻炎首选ICS联合抗组胺药 [7]。研究显示,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患者使用ICS/LABA单药治疗或联合其他疗法,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25]


5、总结


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指南推荐过敏性疾病采用抗炎治疗。ICS/LABA可缓解患者咳嗽症状,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预防疾病进展。


参考文献 


1.郁天泽,等.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20,14(05):514-515.

2.Pawankar R. World Allergy Organ J. 2014 May 19;7(1):12. 

3.中国过敏网www.guominl23.com

4.www.chinaal lergy.com

5.世界变态反应组织(WAO) www.worldallergy.org

6.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呼吸过敏学组,等.中华内科杂志,2019,58(9):636-655.

7.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6,39(5):323-354.

8.The WAO White Book on Allergy 2011-2012.

9.Humbles AA, et al. Science. 2004; 305:1776–1779.

10.Thangam EB, et al. Front Immunol. 2018 Aug 13;9:1873.

11.Chung KF, et al. Lancet. 2008 Apr 19;371(9621):1364-74. 

12.Verschoor D, et al. Int Arch Allergy Immunol. 2019;180(4):235-243.

13.Rhen T, et al. N Engl J Med. 2005 Oct 20;353(16):1711-23. 

14.Brightling CE , et al. Eur Res J, 2010, 15(4):682-686.

15.申昆玲,等. 临床儿科杂志. 2015,33(4):373-379.

16.Durrani S R ,et al.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1 Sep;128(3):439-48.

17.Meyer T, et al. Respiratory Medicine, 2011, 105(6):906.

18.Pereira C, et al. Eur Ann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2 Apr;44(2):61-72. 

19.赵乌云.临床肺科杂志,2016,21(02):265-267.

20.许丹媛,等.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41):97-98.

21.Leynaert B,et a1.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0,162(4):1391-1396.

22.鹿道温,等.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8(01):65-68.

23.林士军,等.临床肺科杂志,2010,15(11):1612-1614.

24.Anna G. et al. Front Immunol. 2018; 9: 1873.

25.王国庆,等.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15(05):65-68.


作者简介


汤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教授;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青委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哮喘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病分会呼吸变态反应学组委员;上海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联盟副主席;上海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分会委员;上海市呼吸质控专家。


本文完
排版:Jerry
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