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在哪?35岁男性哮喘发作自行用药,引发纵隔气肿险些致命!
来源: 看呼吸 2020-05-11

由于换季等因素,最近到门诊就诊的哮喘患者有所增多。近期,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主治医师李逢将医生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



小编看到后十分诧异,这个年青的小伙子有多大岁数?为什么会因为哮喘控制不佳而引起纵膈气肿?哮喘与纵膈气肿又有什么联系?疫情期间,如何控制好哮喘?带着这些疑问,小编采访了李逢将医生,逐渐解开了心中的疑惑。


先了解下这位患者的病史


患者2011年10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喘息,无发热,无胸痛、咯血,到某医院门诊诊断哮喘,后间断自行到药店购买沙丁胺醇吸入治疗,咳嗽、喘息症状可改善。自认为情况良好,无明显重视,未再去医院检查。起初数月使用一只沙丁胺醇吸入剂,患者症状逐渐加重,近两年每个月使用1-2只沙丁胺醇吸入剂咳嗽、喘息症状方能缓解。


2020年4月28日无明显诱因在办公室办公时突发剧烈咳嗽,咳嗽后出现喘息,无明显胸痛,无发热,咳嗽少许白痰。4月29日到某三甲医院就诊,胸部CT:纵膈积气、双肺支气管管壁增厚。血白细胞:10.7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8.5%,降钙素原 0.027ng/ml。动脉血气分析:(不吸氧)氧分压63.4mmHg,二氧化碳分压38.6mmgHg,给予莫西沙星及甲泼尼龙40mg后咳嗽、喘息好转。


为进一步治疗,4月30日来我科门诊,复查胸部CT(下图)提示纵膈气肿范围较前增大,收入我科住院治疗。


胸部CT:双侧主支气管周围和胸椎前可见含气区


查体:血压130/75mmHg,脉搏86次/分,呼吸22次/分,体温36.5摄氏度,神志清楚,口唇无紫绀,颈部及胸部无捻发感及握雪感,双肺可闻及干性啰音,呼气相明显,左肺明显,心率86次/分,双下肢无水肿。


血常规 11.47×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81%。肝肾功能正常。血清总过敏原IgE:69.62IU/ml。BNP、肌钙蛋白正常。心电图大致正常。


氧分压(PO2)变化趋势图


给予患者抗感染、激素治疗后,患者症状好转,氧分压(PO2)好转。


为什么哮喘会引发纵膈气肿?


李逢将医生解释,「这个患者近两年每个月使用1-2只沙丁胺醇吸入剂,用药后自觉症状缓解,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九年以来,也没有去医院正规检查哮喘,并且未经医生指导下自行用药。他这是没有规律地用药,这种治疗不规范。国外研究发现,纵膈气肿的危险因素主要为吸烟和哮喘。恰恰这位患者的哮喘控制不佳,并且长期吸烟,引发了此次的纵膈气肿,气体进入了心脏周围,极其危险。倘若没有及时治疗,存在心脏猝死的风险,后果比较严重。」


纵膈气肿的危险因素


胸部CT提示纵隔气肿基本吸收,患者哮喘症状完全消失。


如何规范化治疗哮喘?


哮喘患者要避免或尽可能减少接触引发自己哮喘发作的诱发因素。还要依从医嘱的具体方案,主动参与哮喘的控制和管理;掌握正确的药物吸入方法;理解定期随访的重要性。知晓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表、使用峰流仪每日进行呼气峰流速值(PEF)的监测、哮喘日记及书面哮喘行动计划,要自觉将上述自我管理工具用于哮喘的自我管理。哮喘发作性时需要药物及时缓解症状,但喘息缓解后气道炎症是长期存在的,需要定期门诊随访,遵从医嘱,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从而使哮喘病人得到良好控制,尽量减少哮喘发作。


疫情期间,对于哮喘患者有哪些建议?


第一,如果病情稳定,暂时在疫情期间不要降阶梯治疗,不要自认为症状好转,就随意减药。哮喘的本质是慢性气道炎症,单纯吸入沙丁胺醇这类的药物无法控制住病情,甚至增加患者死亡的风险,规律吸入激素是哮喘的根本治疗。


第二,如果有轻微的哮喘症状出现,无法去医院就诊或者担心就诊有危险,可以选择网络咨询的形式咨询专业医生。


第三,如果病情比较严重,有些自己无法判断的情况,还是建议去医院检查,不要耽误病情。


李逢将医生强调,对于哮喘患者而言,最主要的就是规范用药,不能单纯吸入沙丁胺醇来控制病情,更不能自己随便减药,减药一定要咨询医生。诱发哮喘的因素有很多。有关过敏原,比如对花粉过敏、对某种食物过敏、对某类动物过敏等;现在昼夜温差较大,比较容易受凉,大家要注意保暖;呼吸道病毒感染也是容易诱发哮喘加重的因素之一,现在大家普遍佩戴口罩,可以降低呼吸道病毒感染诱发哮喘加重的风险。


专家简介



李逢将

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掌握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及危重症的诊疗,擅长肺炎、慢阻肺、哮喘、间质性肺炎、药物相关性肺炎、放射性肺炎的诊治。研究方向为微生物快速检测试剂的研制。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篇。北京市医学会呼吸分会介入学组委员和全军第十届呼吸专业委员会介入学组委员。





本文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排版:大奔
309
以上为医学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