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权威专家如何解析「不明原因肺炎」?病毒性肺炎与SARS不能混为一谈
来源: 呼吸界 2020-01-04

近日,武汉市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2020年1月3日下午,武汉市卫健委关于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情况发布最新通报(如下图)。截至2020年1月3日8时,共发现符合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诊断患者44例,其中重症11例,其余患者生命体征总体稳定。


那么,如何理解「不明原因肺炎」?病毒性肺炎与SARS有什么关系?我们需要恐慌吗?……围绕一系列问题,在武汉市卫健委发布最新通报前,我们专访了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副组长施毅教授。



如何理解「不明原因肺炎」?


施毅教授介绍,所谓不明原因肺炎,即在出现肺炎流行时,从临床表现看,不像常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体引起的肺炎,但一时又难以明确到底是什么病原体引起的肺炎,我们把这种肺炎统称为「不明原因肺炎」。这种肺炎大多数属于非典型病原体引起的,而我们常见的细菌引起的肺炎称为典型肺炎。过去我们把非典型肺炎通常特指支原体、衣原体(有时候重症时还包括军团菌引起的肺炎),但广义上讲,只要不是细菌引起的肺炎,都可以叫非典型肺炎。


「不明原因肺炎」是继SARS流行之后,卫生部为了更好地及时发现和处理SARS、人禽流感以及其他表现类似、具有一定传染性的肺炎而提出的一个名词。「不明原因肺炎」指同时具备以下4条不能做出明确诊断的肺炎病例:


  1. 发热(≥38℃);
  2. 具有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影像学特征;
  3. 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
  4. 经抗生素规范治疗3~5天,病情无明显改善。


「大部分非典型肺炎除了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之外,病毒是最常见致病原因」


施毅教授指出,很多过去不太明确病因的非典型病原体,实际上大部分非典型肺炎除了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之外,病毒是最常见的致病原因。之所以过去对非典型病原体当中的病毒性肺炎认识不清,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病毒性肺炎的检测非常困难,因为它非常难培养,我们无法拿到病毒的病原体;

第二,即便我们知道了是病毒引起的,也没有很好的治疗药物,所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对病毒性肺炎不太关注。



近两年,我们慢慢了解到,病毒性肺炎其实是非常常见的,同时也有了比较好的治疗药物,检测手段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升,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特别是2003年SARS发生之后,病毒性肺炎造成了非常大的恐慌,引起了大规模的流行,尤其最开始不知道治疗方法,治疗显得非常混乱。因此,大家现在越来越重视病毒性肺炎。


病毒性肺炎与SARS不能混为一谈


冠状病毒形态结构


施毅教授说,实际上,这两年我们发现,病毒性肺炎是社区获得性肺炎(CAP)里非常重要的一个致病原。但是,病毒性肺炎不能和SARS混为一谈病毒性肺炎是一个大的概念,它包括所有的呼吸道病毒引起的肺炎,而SARS病毒只是引起肺炎的病毒病原体当中的一类,而且它还是冠状病毒当中的一个变异的支。因此,大家不要把它看得非常恐怖,因为它也只是病毒性肺炎当中的一种。当年我们是因为不认识它,所以没有及时地采取措施,使得它有机会播散而变得非常广泛。应正确认识病毒性肺炎,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病毒性肺炎最常见可由哪些病毒引起?我国的情况如何?


施毅教授介绍,从国际和国内的流行病学资料来看,病毒性肺炎最常见是如鼻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各个国家的情况也不完全一样,比如在美国,鼻病毒占比最高,是引起病毒性肺炎中首位原因;但在中国,流感病毒是首位原因,鼻病毒是第二位。


「病毒性肺炎所有人群均易感,无一例外,集中居住更易流行」


病毒性肺炎要提示大家的是


1、它与季节相关。冬春季,寒冷的季节,以及气候变化时更容易发生,夏季相对而言比较少;

2、它与易感人群有关。总体来说所有人群都易感,无一例外,特别是集中居住的群居人群,比如:学校、军队、监狱。这些场所都是容易暴发病毒性肺炎的地方。



重症病毒性肺炎有5大类特殊易感人群


1)5岁以下儿童,尤其2岁以下;

2)65岁以上老年人;

3)孕妇,包括围产期妇女;

4)肥胖者。体重指数(BMA)(美国人大于40、中国人大于28的人群);

5)有基础疾病者。慢性疾病、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等。


病毒性肺炎突出的临床表现包括哪两方面?


施毅教授告诉我们,病毒性肺炎突出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呼吸道症状和全身症状


病毒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十分突出,容易分辨。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呼吸道症状,比如:打喷嚏、流涕、咽喉部疼痛、发热等等症状;全身症状较为突出,通常伴随流感样表现,比如:全身酸痛、肌肉酸痛、高热,甚至乏力、纳差等等症状。



当然,还要看引起肺炎的病毒是哪一种类型,不同的年代类型是不一样的。总体来说这两年流行比较多的,一个是甲流,甲流主要是H1N1、H3N2;另外一部分是乙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香港的维多利亚株,一个是日本的山口株,每一年流行的病毒株是不一样的。相对来说,冠状病毒在病毒性肺炎里相对来讲是比较少的,它也是由于冠状病毒在流行期间发生了突变,所以如果人体缺乏免疫力,就会引起一定范围的流行。


「流感流行季节要警惕病毒性肺炎,但『冠状病毒』之说没有定论,在未明确公布之前勿妄加猜测」


施毅教授介绍,目前对武汉发生的病毒性肺炎,按常理推断可能会用二代测序(NGS)的检测方法,这也是现在比较先进的检测手段。相传系冠状病毒感染,目前只是怀疑感染类型当中的一种,还没有得到确定的消息,在相关权威部门明确公布之前,只能说它是病毒性肺炎。



对于此次武汉发现的病毒性肺炎,为什么大家害怕是冠状病毒?因为当年SARS就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一提到冠状病毒大家就容易把它跟SARS联系起来。实际上不一定的,因为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可以很轻,也可以很重,主要看它变异以后的毒力如何?传播力如何?并非所有冠状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肺炎都像SARS一样非常重、非常广泛、流行。但我们还是应该提醒大众,因为现在刚好是流感流行季节,要警惕病毒性肺炎的流行。而目前发现的这种病毒,究竟是一个老的病毒?还是一个新的病毒?或者是一个老病毒发生了变异?一定不要妄加猜测,要等结果出来以后再最后做结论。


事件回顾


2019年12月30日晚,一份名为《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落款为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处的红头文件在网络上广泛传播。通知显示:根据上级紧急通知,武汉市部分医疗机构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各医疗机构要强化门急诊管理,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积极调动力量就地救治,不得出现拒诊推诿情况。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呼吸、感染科、重症医学等多学科专业力量,畅通绿色通道,做好门诊和急诊之间的有效衔接,完善医疗救治应急预案,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合理规范诊治。加强院内感染防控工作。


据新京报相关报道称:武汉市疾控中心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文件是真的,但没有网上所传那么严重,针对不明原因肺炎有成熟的处置流程。」



据湖北省卫健委及武汉市委宣传部消息,国家卫健委专家组31日上午已抵达武汉,正展开相关检测核实工作。据武汉多位医院人士称,目前病因尚未明确,不能断定是网上传言的SARS病毒,其他重症肺炎的可能性更大。武汉多位医院人士称,目前病因尚未明确,不能断定是网上传言的SARS病毒,其他重症肺炎的可能性更大。而且即便是SARS病毒,此前也已有成熟的防控救治体系,市民也不用恐慌。



相关患者已于2019年12月31日转入武汉市一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定点医院、也是一家传染病专科医院——金银潭医院进行隔离治疗,外人和家属一律不得探视。有患者表示,其病情已无大碍,希望外界不用再担心。


此外,华南海鲜市场附近小区有居民也感染了不明原因肺炎,目前已进入上述医院隔离治疗。


2020年1月1日起,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已休市整治


对于家属们对华南海鲜市场肺炎感染情况的担忧,上述金银潭医院工作人员表示,「不明原因肺炎」一词在普通民众听来「可能会觉得是很了不得的事」,但医院每年都会接到不明原因肺炎的就诊病例。


最新进展


2019年12月以来,我委开展呼吸道疾病及相关疾病监测,发现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病例,病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少数病人呼吸困难,胸片呈双肺浸润性病灶。截至2020年1月3日8时,共发现符合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诊断患者44例,其中重症11例,其余患者生命体征总体稳定。目前所有病例均在武汉市医疗机构接受隔离治疗,已经追踪到121名密切接触者并行医学观察,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工作仍在进行中。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部分病例为武汉市华南海鲜城经营户。截至目前,初步调查表明,未发现明显的人传人证据,未发现医务人员感染。病原鉴定(包括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培养)和病因溯源工作正在进行中,已排除流感、禽流感、腺病毒感染等常见呼吸道疾病。


疫情发生后,国家和省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派出工作组和专家组赴武汉市,指导当地开展疫情应对和处置工作。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在全市医疗机构开展相关病例搜索和回顾性调查,已完成对华南海鲜城的环境卫生处置工作,进一步的卫生学调查正在进行中。


(背景资料来源: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央视新闻、新京报 等)


专家简介



施毅

南京大学附属金陵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美国胸科医师学会资深会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常委兼呼吸系感染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副组长,江苏省医学会呼吸病学会第七、八届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学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呼吸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老年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常委兼感染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441
以上为医学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