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病患者长期反复加重的一大原因就是感染,因为呼吸系统的损伤,呼吸道的抵抗力会明显下降,那关于抗生素的使用也一直是困扰大家的问题,不用不行,但又担心反复用药会发生耐药,发展到“无药可用”的地步,这一期我们采访到了武汉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周琼教授。
抗生素用不用,一定是有指征的,不是所有的急性加重都要用抗生素!
周教授介绍,对于医生来说给患者用不用抗生素,主要会从以下这几个方面来考量。首先,临床上绝大部分急性加重的慢阻肺病患者都是感染所诱发的,那感染里面我们常说的有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那具体到每一个病人,明确区分他究竟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感染了什么病毒什么细菌肯定是不现实的。
那一般怎么来衡量区分呢?
如果一个病人他起病就是很典型的感冒症状,伴随有发热、喉咙痛、流鼻涕等症状,那他多半就是一个病毒感染。尤其外周血白细胞不高,甚至反而有降低,淋巴细胞数减少,血清C反应蛋白(CRP)也不高,胸片、CT也都是肺气肿的表现,没有明显的肺炎,那他就多半是病毒感染所诱发的,这个时候就没有必要用抗生素,而是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决定治疗的场所。
慢阻肺病急性加重轻症患者临床可以通过雾化治疗、或者是加大吸入药物的剂量缓解呼吸困难,或者止咳化痰等措施对症处理。中重度的患者通常需要住院,甚至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综合救治。
发烧、咳嗽、咳黄脓痰……这些指标升高都高度提示细菌感染,需抗生素对症治疗
这就说到了第二个方面,周教授介绍,如果患者一起病就发烧,同时还伴随有明显的咳嗽,咳黄脓痰,血象又有明显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同时合并血清C反应蛋白(CRP)、甚至PCT降钙素原也高,那这些表现和指标都高度提示细菌感染。特别是一些收入院的患者,会有更多的证据,不管是去做痰培养还是拍胸片或者CT,会呈现肺炎的表现,对于这类患者,我们就必须要用抗生素治疗。
但事实上,临床的情况要复杂的多,并不是所有患者都会出现这些典型症状,很多会介于两者之间,或者说患者没有这些细菌感染的典型症状,但在经验性用药之后,患者的症状有了明显改善。而且,临床上常常还会有一种情况,就是患者以感冒起病,先前就是个病毒感染,但随着疾病的发展,后面合并了细菌感染,考虑这种情况也是应该给抗生素治疗。
这个很难说有绝对的界定,只能是说我们刚说到提示细菌感染的征象,符合的越多就越应该给用抗生素,符合的越少那就越需要去仔细甄别到底要不要给患者用抗生素。
痰培养都需要做吗?只要痰培养阳性就断定该细菌一定是致病菌?一定需要抗生素?
周教授介绍,对于一些入院治疗情况比较复杂的患者,痰培养是一定会做的,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并不推荐稳定期的慢阻肺病患者常规进行痰培养。
虽然慢阻肺病人不像支扩病人,很容易存在下呼吸道细菌定植的情况,但还是会有,特别是一些合并有支扩的患者,本来下呼吸道就不是一个无菌的情况,那在有菌的情况下,一个病毒诱发之后,抵抗力又下降,这些定植的细菌就会繁殖,超过一定的阈值之后就会造成临床感染。
但存在于下呼吸道的这些定植菌,常规痰培养检出阳性并不一定提示患者存在细菌感染,需要甄别是否启动抗生素治疗。我们都知道抗生素耐药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医生一般会根据患者的既往用药以及实验室药敏结果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抗生素的用药一定要遵医嘱,不要擅自用药,更不推荐长期使用,避免发展到“无药可用”的地步。
作为一种慢性病,大多数患者在住院期间,都能接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病情也相对稳定,真正要面临的挑战在出院以后,如何做好病情的监控,常见的疑惑又哪里寻求解答……
扫码下方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微信,即可加入慢阻肺病患者交流群,我们将在群内收集大家的问题,为您采访专家,提供一对一答疑,也将为病友们提供一个交流情感,分享经验的空间。这里将成为慢阻肺病患者之家。
专家简介
周琼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访问学者。现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病理生理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常务委员,湖北省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预防医学会过敏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北省基层呼吸联盟执行主席。研究领域为肺部疾病的免疫学机制及胸膜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五项,卫生部公益性行业基金一项,省部级课题三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三八红旗手”,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卓越学者、十佳青年教工”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