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猫后哮喘急性发作,“咽部发痒”和“喉部发紧”到底哪个更危险?
来源: 看呼吸 2023-10-04

高二学生小敏节前在同学家玩时接触了同学养的一只“英短”宠物猫,之后出现“咽部发痒”表现,起初她并未在意。因为过去她也偶尔接触过猫狗之类的宠物,除了偶尔出现打喷嚏症状外,并没有太大反应。可这次不一般,当晚她就出现“喉部发紧”的症状,很快就有种透气不畅、胸闷闷的感觉。家人带她上医院看了急诊,医生考虑为哮喘急性发作。按照哮喘处理很快症状得以缓解,但仍嘱咐要看呼吸科门诊。


门诊接诊小敏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陈淑靖医生告诉我们,现在许多哮喘都是年轻人,尤其是爱养宠物的年轻人。一定要注意几个哮喘急性发作前的先兆表现,有些症状千万别轻视和忽视!


哮喘发作的痒到底在喉部还是咽部?



接触过敏原后,易感人群常常会首先出现鼻痒、打喷嚏、流眼泪等症状,有些还会出现咽喉部不适,事实上到底是喉部还是咽部确实很难分辨清楚。陈医生告诉我们,咽部和喉部在解剖位置上是不同的两个部位,咽是消化道与呼吸道的共同通道,而喉属于发声器官。她还给我们看了两张示意图。


“左边是咽部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到,咽又分为鼻咽、口咽、喉咽。鼻咽位于我们咽的上部,位于鼻腔后方,而口咽上续鼻咽部,下通喉咽部,喉咽是咽的最下部,稍狭窄,与食管相续。因此我们所说的‘咽部发痒’一般就是指这几个位置发痒。许多人都有这种感受,尤其鼻咽部发痒时,因为无法够到去挠痒,有些人总是用转动舌根的方式去干扰它,起到暂时止痒的作用,而有些人用捏喉咙的方式,企图达到止痒的效果。但基本上效果轻微,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右边是喉部示意图,喉位于颈前正中,它上接喉口与喉咽部相通,喉的前方被皮肤、颈筋膜及舌骨下肌群所覆盖,后方紧邻喉咽部,两侧有颈血管、神经和甲状腺侧叶。我们所说的‘喉部发紧’是整个发声器官有发紧的感觉。”陈医生讲道。“极端现象还有突发喉头水肿出现喘鸣音,呼吸窘迫,缺氧等情况,会危及生命。”



这些都是急性发作的先兆


陈医生告诉我们,“咽部发痒”“喉部发紧”,咽喉部的这两种感觉预示着哮喘急性发作的先兆。因为这两种感觉都是由于过敏后局部肿胀、上气道痉挛产生的反应。


“我们的患者群中有的哮喘患者会说‘我感到今天总是咽喉发紧’,我们就会告诉他你是不是接触了过敏原,要警惕是哮喘急性发作的先兆症状,因为这是过敏反应的一种表现。当人体过敏原暴露时,免疫系统会对其产生反应,导致喉部黏膜肿胀、瘙痒、咳嗽等症状,咽喉发紧就是其中一种表现。”


“咽部发痒也是同样的道理,可以通过远离过敏原、口服药物、雾化治疗等方式来缓解。过敏导致的咽痒很可能就是由于接触到过敏原,比如动物皮毛、花粉等,导致过敏原刺激到嗓子部位的黏膜,从而出现上述症状。这时首先要远离过敏原,并且在外出时佩戴好口罩。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口服药物和雾化治疗可以进行缓解。”


陈医生提醒我们,有哮喘的患者一定要注意“咽部发痒”“喉部发紧”这两种症状,它们虽然症状未必很重,但神不知鬼不觉地引发你的哮喘急性发作,可以被当做是发作前的预警信号来看待。



这些人要尤其注意


陈医生提醒我们,现在医生最担心的并不是那些哮喘老病号,就是所谓的“老哮喘”,这部分患者其实已经有了比较好的防范意识,像出门戴口罩、远离过敏原,有哮喘发作的前兆或症状时及时使用急救药物等等都做得非常好。最值得加强科普的人群是现今非常流行的养猫狗等宠物人士,门诊上许多这样的年轻人来就诊后已经明确诊断为哮喘了还依然不可置信,认为自己只是有一点小咳嗽,偶尔有点胸闷,怎么会是哮喘呢?


“喉部发紧、咽部发痒,这样的症状首先要立马意识到它不是正常的表现,首先要想到,是不是接触了动物毛发等等会引起过敏的过敏原?是不是感冒了?一项一项排除。如果你进而还有咳嗽、胸闷、气促、活动耐力下降,或者是打喷嚏、夜间憋醒、流涕、流泪、胸痛等症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去医院就医,必要时看急诊,而不是自行用药或休息等着症状减轻。”陈医生讲道。



您现在看到的是我们最新上线的日更版公众号,会每天和大家见面, 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您点赞分享,把《看呼吸》推荐给身边更多有需要的朋友!


还没加入患者群的朋友,也请扫描下方二维码,私信小助手入群。我们将在群内收集大家的问题,为您采访专家,提供一对一答疑,也将为病友们提供一个交流情感,分享经验的空间。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陈淑靖

医学博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危重症亚专科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肺功能与临床呼吸生理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慢阻肺和急性肺损伤相关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主持国家青年科学基金、区科普创新项目和院级课题等多个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7篇,其中SCI 9篇;编著《肺栓塞》和《家庭呼吸支持》等科普图书。





本文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排版:金豆
图片来源网络
此内容为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
177
以上为医学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