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轮新冠为何更加易感?这类人一有“感冒样症状”赶紧送医?
来源: 看呼吸 03-21

“近期发热门诊已确诊的新冠病例较之前有明显增加,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高龄、有基础疾病(尤其是有血液系统疾病)的脆弱人群,只要有感冒症状立即送医,要警惕感染后转为重症的风险。”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陈晓阳主任接受采访时告诉我们。


这类人一有“感冒样症状”赶紧送医


“有一名87岁老人春节前因咳嗽(咳不出痰)、气短、精神差、呼吸困难来就诊,查出新冠阳性。患者做过心脏搭桥手术,有心梗病史,心功能差,胸部CT显示双肺有感染,入院后氧合指数不断下降,结合综合情况我们判断感染已进展为新冠肺炎重型,后转入ICU治疗……患者首先是高龄,还有心脑血管疾病史。大家尤其要重视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重症风险,我们已经遇到好几例有血液系统疾病史的,都是新冠后转为重症。”


陈主任强调,这类“双重”、“多重”的脆弱人群只要有“感冒样症状”,如咳嗽、咳痰甚至胸闷、气短等表现,第一时间就要送医救治,原因是有些人不仅是感染严重的问题,还可能存在“肺不张”,需要第一时间俯卧位通气体位引流,时间上根本耽误不起


“家属一定要‘会发现问题’,比如:老年患者病情进展快,有时候并非他‘咳得很厉害’才是进展快、病情重,相反却可能是‘咳嗽吃力、憋气难受’,由于感染导致的痰液较粘稠,加之老人咳嗽能力较差,主动活动能力弱等因素,发现咳嗽费力、憋气、咳不出痰但又有痰声,这些迹象和征兆都说明病情逐渐在向重症发展,即便紧急送医后这类患者也需要高流量湿化氧疗、震动排痰、被动运动等等辅助治疗手段帮助排痰,使气道畅通,再加以抗感染治疗。”


陈主任提醒我们,“早发现端倪、早送医”尤其是有血液系统疾病等“脆弱人群”及其家属必须做好的功课。



这轮新冠为什么更加“易感”


陈主任表示,近期出现的这一波“新冠”小高峰其实并不意外,一方面前段时间刚刚过完春节,节假日期间的出行旅游、走亲访友的频繁互动,加之新冠病毒JN.1系列变异株成为主要流行株,能肯定的是新的毒株为了适应生存会具备“更加易感”的特点,因此导致病毒的传播速度更快、感染力更强


另一方面,随着病毒变异,现有疫苗的保护力可能会有所下降,这就意味着即使我们过去接种了疫苗,仍有可能反复多次感染新冠病毒。



有“感冒样症状”第一时间查抗原


“过去一段时期门诊上出现的大多数类似感冒症状的感染,实际上最终确诊几乎全是新冠。发热、咳嗽、乏力、嗓子疼……这些症状都像极了感冒,因此很多人理所当然认为是感冒,几天就过去了,但还是要建议大家出现‘感冒样症状’第一时间查抗原。”


“有很多人反映说自己在家查抗原有一个发现,称经常测不出来或者第一天查还是‘两道杠’,而且‘杠’还不太明显,可第二天就‘转阴’了,这到底是感染没感染?怎么回事?这种情况尽快到医院再查一次核酸。一是抗原测试本身可能存在质量问题,二是现在病毒的毒株已经更新迭代了很多代,拿过去针对当时毒株研发的试纸来测也可能不准确;三是有的人多次感染后症状较轻,因此出现症状可能比较晚,测的时候已经过了最强的时候。”


陈主任告诉我们,只要有症状,第一时间先查个抗原,家里有试纸的可以多查几次,几次都呈“两道杠”或“弱阳”表现,得上医院确诊再进行治疗。切忌出现症状理所当然当做感冒自行服用感冒药



症状更具“多样性”,预防是关键


“过去我们多次讲过的新冠的五类‘脆弱人群’老年人、儿童、孕妇、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以及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这些人群由于年龄、生理状态或健康状况的特殊性,更容易感染后出现严重的病情。尤其是即便现在这些人群中仍还查出有部分人是首次感染,那就意味着重症的风险更大,因此这些人一定不能大意。”


“虽然说现在的症状以感冒样症状如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居多,但‘症状的多样性’也是临床观察到的已确诊新冠的患者表现,有些人存在味觉丧失、嗅觉减退的症状,有些人还表现为消化道症状,还有些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比如慢阻肺病的表现为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因此建议大家除了积极接种疫苗外,还需要继续采取其他防控措施,如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陈主任讲道。



您现在看到的是我们最新上线的日更版公众号,会每天和大家见面,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您点赞分享,把《看呼吸》推荐给身边更多有需要的朋友!


还没加入患者群的朋友,也请扫描下方二维码,私信小助手入群。我们将在群内收集大家的问题,为您采访专家,提供一对一答疑,也将为病友们提供一个交流情感,分享经验的空间。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陈晓阳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现任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科室副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烟草病学组秘书、福建省海峡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会长、福建省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常务委员、福建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擅长治疗慢性气道疾病,从事控烟相关工作。





本文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排版:张馨月
此内容为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
198
以上为医学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