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培学员杨文哲:从刚入培想放弃,到在湘雅的工作节奏居然变成「舒适区」……回到自己科室后常常开玩笑「把普通病房弄出了ICU的氛围」
来源: 呼吸界 2021-12-24

2021年11月15日晚上7时,《呼吸界》直播的PCCM专培疑难病例讨论在湘雅医院如期举行。这个直播活动是国家PCCM专培教学的特色,整个活动由学员准备、发言、讨论,是专培学员全方位的一次考核。如今的我已专培毕业,这次直播以线下观众身份参与,当看到直播画面里的潘频华老师、李园园老师、方毅敏老师等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感觉特别亲切。


刚入培的前两个月我常有放弃的冲动,但三年过去,湘雅的工作节奏居然已经变成了我的「舒适区」


回到自己单位上班有9个月,同一个城市,单位离湘雅医院直线距离仅17公里,但无论从医院级别到工作氛围毫无可比之处,刚回来上班自觉格格不入,我还停留在查房被教授提问的忐忑、抢救病人的急迫、总住院跑会诊的崩溃等各种繁杂状态之中……记得刚入培的前两个月我常有放弃的冲动,每天都处于打怪升级闯关的挣扎艰难。湘雅医院的李园园老师对我说过:不能在一个舒适区呆久了,人容易产生惰性。三年过去,湘雅医院的工作节奏都已经变成了我的「舒适区」,这算是专培学习的收获吧。


2018年的5月7日,我第一次上镜参加《呼吸界》的PCCM疑难病例讨论的直播,当时兴奋、紧张、好奇,各种小情绪都有。最后直播结束,我沉醉于如梦如幻的经历中,真的很奇妙!作为一名基层医院医生,有机会亲历一次高质量的学术活动,是以前不敢想象的事情。三年学习期间的视频直播、全国微信群直播是我最感兴趣的活动。尤其微信群的讨论,经常会有各路大咖一时兴起亲自下场与我们这些菜鸟学员讨论;而大洋彼岸的乔人立教授,我们的「乔帮主」,会冷不丁提些问题让各位学员们「如坐针毡」,那可真是一段快乐的时光啊。


老师们各种知识轰炸就一个目的:包教包会……有几个记忆片段很深刻


我在湘雅医院的三年里享受了无与伦比的「优待」。李园园老师定下查房、操作、抢救病人时不能离开她一米距离的规矩;杨华平老师查房时讲解各种肺癌诊治规范,经常提问一个点,她就会回答一个面;超级网红李瑛老师每天下午指导新病人CT的阅片;秦岭老师教学查房的全流程指导;刘晶晶老师手把手教会进支气管镜的技巧……作为专培学员,很多场景下对于我的教学就是一对一,老师们各种知识轰炸就一个目的:包教包会!当然也少不了科室大佬们的重视,我敬爱的导师胡成平教授在各种场合向我灌输临床诊治思维清晰的重要性;潘频华主任经常点名让我在科室周三疑难病例谈论会上发言,还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安排新的科室任务,让我痛并快乐着;苏晓丽教授认为我睡眠监测室轮训时间不够,硬是让排班老师抽空多排1个月轮训。


回忆那些时光,那画面,一帧一帧,就像脑海里过电影一样,有几个片段很深刻。


RICU轮转期间,有次周三下午科室疑难病例讨论安排的正是RICU病人,那天已经是中午1点半了,胡成平老师提着一个塑料袋从外面走了进来,一看就是才结束上午的门诊。她看到我就说:病人是8床吧,这几天太忙了还没来看过这个病人的情况,你们去忙,我自己去看病人。说完就去病床边去了解病人病史、体查、相关资料……每一个步骤都是一丝不苟,都忘记了自己才看完几十个门诊病人还没好好喝水、吃上中饭。提着塑料袋子的胡老师模样让我明白只有对病人严谨认真诊查的医生才是好医生。


武汉抗疫胜利结束,抗疫队员乘坐的大巴车队路过医院去往隔离酒店,大家在路边迎接一别数月的抗疫英雄,隔着大巴车窗看到了已许久没见到的潘频华老师,他的笑容很灿烂,对着窗外挥手示意。我发现他面容清减、两鬓已是灰白。印象中的潘老师是典型的「精神小伙」,西装革履,一丝不苟的发型,温和的笑容,这是他在大家心中的日常形象。作为湘雅呼吸的代表,转战祖国南北的抗疫第一线,疲惫还是悄悄地在他身上留下痕迹。有着灰白头发的潘老师模样让我明白为国尽责为民尽力的医生才是好医生。


在病房,每个老师都有一个小团队,里面有进修老师、住培学生、呼吸治疗师等,对于李园园老师的团队成员来说每天8+N小时的忙碌是常态。有段时间团队里收治了刚刚参加工作的小护士,因为ARDS到了湘雅。病房内女儿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病房外单亲妈妈因为各种压力每天以泪洗面。娇嫩的鲜花提前枯萎是很残忍的事情,微信群里李老师对大家说:「我们一定要竭尽全力将小女孩拉回来」。那段时间白天大家各尽其责,每天有人跟外面的可怜妈妈交流情况鼓舞打气,病房小女孩床边更是有小伙伴寸步不离守着。下班后团队成员每天在微信群里交流诊治的想法直到深夜,很幸运大家的忙碌努力取得了好的回报。在微信群里给大家不断打鸡血的李老师让我懂得团队协作才是好医生。



回到自己科室后常常开玩笑「把普通病房弄出了ICU的氛围」,医院让我们科室承担重症监护室建设任务


老师们的言传身教让我受益匪浅,我就像一块海绵将老师们的经验知识肆意痛快地吸收满足。三年来我的体重虽然不小心增加了20斤,但更重要的是三年学习让我整个呼吸系统知识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当我慢慢能单独承担RICU、普通病房的诊治工作;能处理各种呼吸相关会诊工作;能协调病房医患关系、医护沟通、带教等工作;成为了一线二线值班老师眼中靠谱的值班医生或总住院时,三年专培学习也到了结束的时候。胡成平老师找我详细交流了毕业后去向问题,当得知我还是会回原单位工作,她有所惋惜但第一时间还是表示支持,指导我回去后怎么开展科室工作,怎么在基层医院发展科室业务。潘频华主任建议我回去后尽快梳理PCCM专科规范化建设的相关事宜,按规范化要求将科室建设好。两位大佬表示当我回去工作后,他们及整个湘雅呼吸将是我坚强的后盾。两位老师对我有很高的期望,对我今后的工作给予了最真挚的祝福,这份感激我将永远铭记在心。



回到自己科室工作,一开始是不适应的,顶级医院的工作节奏紧张忙碌而有序,基层医院的工作节奏就是安逸舒适而平淡,我必须让自己「软着陆」去适应。回医院后书记院长亲自找我谈话了解三年学习情况和今后工作计划,并压了重担和给予期许;医院里的几位老兄弟对我的回归更是表示支持和信任。回来怎么开展工作于我来说不是什么难题,湘雅呼吸日常工作模式:科室讲课、规范查房、清晰的诊疗思路、言简意赅的病历书写、疑难病例讨论、会诊、实习生带教等。这些三年来已成为我工作中根深蒂固的印记,回来后我的日常工作自然而然地按这个模式进行,慢慢地也影响到我身边的同事,一段时间后他们觉得:科室业务讲课并不是那么难受的事情,呼吸科病历书写是需要动脑筋的事情,查房并不是走马观花,疑难病例谈论有流程、有重点。之前的湘雅经历,让我面对各种复杂局面心态很平和,科室收治危重病人不再是可怕的事情,病房内的布局、各种仪器设备及线路的规整摆放、医护各自的职责、各项诊疗意见的有针对性下达,一切都是井井有条。回来后和科室同事们同心协力救回了许多危重症的病人,常常开玩笑「把普通病房弄出了ICU的氛围」,医院更是由此有意让我们科室承担重症监护室建设任务,开始为新院区的ICU成立做前期的准备。医院目前到了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去年10月整体搬迁到新的过渡院区,本部新院区今年10月份破土动工,医院远期将打造成为康复专科医院,而我们科的呼吸康复工作在前几任主任领导下稳步发展,今年7月长春全国呼吸康复年会,我鼓励科室康复师积极参与,并指导他们参加全国基层医院康复病例比赛取得了佳绩,这是我们科成立20余年来的第一次在全国学术比赛获奖。


返院初期的不适应很快过去了,又再次开始游刃有余地处理各项事务。但是角色的转变,尤其接受了三年宝贵培训之后,怎样把握好科室的未来发展建设成为我的新目标,这包括有基层医院呼吸科在省会大城市竞争业态下的突围发展,科室亚专科品牌的创造、医院重症监护室的筹备建设等。这些无论从宏观到务实操作都需要发大力气进行,任务艰巨而具有挑战。回望国家当初设计专培制度的初衷,下大力气去培养一批批专科人才,就是让这些种子在不同的平台去实现同一目标:让呼吸学科成为强学科,形成现代呼吸疾病防控诊治康体系与能力。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阶段,尤其疫情发生后,更是凸显医学的重要,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有全方位支持的平台,借用王辰院士一句话,自己坚定地「让脚站地上、根扎进土里、以数说话、说话算数」,目标终将实现!



三年前第一次参加全国视频直播后,陆蓉莉老师让我写了一篇关于参加专培学习的感想,当时入培才3个月,很傲娇地为文章安了一个《梦想照进现实》的题目,还厚脸皮的写了一句题记:一切对我而言犹如一场梦境,但在那场直播之后,我确认了这场梦的真实。今天刻骨铭心的专培学习已结束,但我的呼吸科医师角色才正式开始,呼吸不止,希望不止,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还是道路!


作者介绍


杨文哲

湖南省财贸医院主治医生;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7级PCCM专培学员;中国医药教育学会呼吸康复分会委员;湖南省抗癌协会会员、肿瘤呼吸分会会员;湖南省睡眠医学联盟委员;主要研究领域:感染、危重症。


本文完
排版:Jerry
1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