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辉:当政府决定要为这个学科立项、摇旗呐喊时,远比我们想象中严谨、务实得多丨规建与我(10)
来源: 呼吸界 2021-09-14

推荐语


随着王辰院士提出的「三驾马车」战略的逐渐清晰,稳步落实,「PCCM科规范化建设」这几个字越来越多地被呼吸人听到、感悟和关联。几年来,这项引领呼吸学科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大工程,被人们评价为极具前瞻性的「宏图韬略」。从最初的模糊概念和设计,到逐渐实现成为呼吸学科科室发展同质化的新格局、硬指标。在这个过程中,标准制定者、行业管理者、院长、科主任、医生、护士、基层医务工作者……他们都曾有过质疑,有过犹豫,有过顿悟,有过欣喜……无论身在其中、扮演哪种角色,他们都目睹和深切感受了「PCCM科规范化建设」给自己和行业带来的深刻变化。

PCCM科规建项目自2018年6月1日启动以来,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共认定1861家,已覆盖30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实地认定共1334家(二级医院475家、三级医院859家),培育单位404家。2021年的认定也在有序开展,目前为止,2021年有280家医院报名,其中59家医院已认定(未公布认定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到底发生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呼吸界》记者对10余位参与者进行了深度专访。自4月19日,《呼吸界》推出了系列报道《规建与我》(共10期),和大家一起感受中国呼吸前行的脚步和脉搏。


人物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采访金句:「要用『杜鹃啼血』的精神去与政府交流我们学科规建的重要性。」



2019年12月26日,云南省卫健委正式出台《云南省医疗机构呼吸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与能力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全面启动该省各级医疗机构呼吸学科建设。2020年5月,云南省卫健委向全省发布《关于举办云南省医疗机构呼吸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与能力建设项目区域推进会的通知》以进一步全面推进呼吸学科规建。卫健委组织全省呼吸专家在全省十六个地州市召开项目推进会20余场,按照呼吸学科建设三驾马车发展战略以及科室规范化建设标准向各地卫健局和医疗机构提供指导,覆盖省、市、地州的三级、二级医院及基层的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正是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如此严峻的疫情考验之下,2020年云南全省已通过认证的医院56家,三级医院25家,通过率57%;二级医院31家,通过率21%;基层医院60家,通过率4%,整体情况居于全国前列。


谈起团队开展PCCM科规范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云南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张云辉主任几乎是「竹筒倒豆子」式的快言快语。她讲到最多的是卫健委和政府领导的支持对于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政府部门主动站出来为呼吸学科摇旗呐喊给了团队最大的力量……


这个「第一名」让我们脸上很无光……从政府、卫健委主管领导,到院长、书记,全部亲自出面为我们推动这个项目



云南省PCCM科规建项目是全国第二家以政府行为牵头开展的,回忆当初为了政府立项,我们天天游走于省卫健委和政府官员之间。之所以执意要这样做,就因为大家都记住了王辰院士讲的那句话:「要用『杜鹃啼血』的精神去与政府官员交流我们学科的重要性。」


记忆最深刻的是我们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以及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第一次去和政府对接,一位处长直接反问我们: 「你们以为就你们重要,胸痛不比你们重要吗?创伤不比你们重要吗?孕产妇儿不比你们重要吗?」在个别人看来,你们学科既然那么重要,国家为何不把你们列为「五大中心」?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才是「五大中心」,证明你们没有那么重要嘛。而政府要管的事太多,为啥要专门为你们这个学科摇旗呐喊呢?


从2014年到2018年,云南省疾病死亡病因,有三年时间呼吸疾病位列第一。 这个「第一名」让我们脸上很无光,原因有二:一是云南的呼吸疾病发病率高。由于位于高原,海拔较高,全省吸烟人口众多,特别是贫困人群多,因此发病率较高; 二是诊治不规范。呼吸疾病从筛查、诊断到治疗、随访、康复,都没有形成规范化。只有我们自己深知云南是多么迫切地需要得到改变。


我们开始摸底调查,整理各项数据,用数据旁征博引给政府领导看。全省的肺功能数据、检查率、知晓率……渐渐的,政府领导也认为这种局面的确需要改变,该为这个学科做点什么。之后,卫健委牵头组织我们深入到基层各地区去宣讲,不是以学会的名义,而是以政府的名义。 从政府、卫健委主管领导,到院长、书记,全部亲自出面为我们推动这个项目。


随着PCCM科规建项目的稳步推进,我省各级医疗机构呼吸学科水平得到极大发展。而面对我省呼吸系统疾病防控的严峻形势,2020年5月政府出台《健康云南行动(2020-2030年)》,其中将防治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纳入专项行动,开展重点人群早期筛查、病例登记报告、患者健康管理及教育等。 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能力,2020年我省卫健委牵头启动基层呼吸疾病早期筛查干预能力提升项目,在云南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戴路明主委,云南省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邓毅书主委的带领下,组织全省呼吸病专家开展全省培训,在3个月内1478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6467名医务人员完成了相关培训。 政府高度重视我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控工作,在云南省卫生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积极统筹经费。 一方面,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硬件设施配备,目前我省1031家(69.76%)的基层医疗机构配备了简易肺功能仪。 另一方面,专项拨款用于基层医务人员培训、开展重点人群早期筛查、患者健康管理及教育等,以继续推进我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控工作。


为继续深入推进我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控工作,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院长蒋立虹、书记李伟等领导全力支持呼吸学科建设,2021年3月28日,在云南省李玛琳副省长、卫健委许勇刚书记及杨洋主任、白松副主任、姜旭副主任、陆林副主任、医政医管局局长黄兴黎等领导亲自主持下,我省卫健委正式出台《云南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综合防控工作方案》,是中国第一个首先由政府出台把以慢阻肺为代表的慢性呼吸系统纳入家庭医生签约管理的省份。我们成为全国唯一一家以政府出面将慢性呼吸性疾病纳入家庭医生管理范畴的省份,大家都很激动由基层医疗机构负责慢阻肺高危人群筛查和随访管理,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负责慢阻肺诊治。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构建云南省慢阻肺健康管理平台,以求实现患者闭环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及呼吸慢病大数据化。此外,为积极推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控工作,我省政府相关部门加强统筹,建立长效经费保障。这部分钱是在云南省积极抗疫的同时,经费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卫健委从财政拨款的,现在慢阻肺防治已由政府下文签约,这对我们呼吸人而言是极大的鼓舞。



多年来,我们团队的呼吸人对这片土地了如指掌,没人比我们更清楚当地的老百姓是有多么需要在家门口看病



我出身于军人家庭,从1989年本科毕业后就扎根在云南工作至今。我周围的同事、院里共事多年的领导,绝大多数都是本地人,对当地了如指掌。没人比我们更清楚当地的老百姓是有多么需要在家门口看病。



有两个患者的故事让我们至今难以忘记——


有一年,一个来自香格里拉的藏族患者来到我们医院,年龄大约50多岁,他是他们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家中的「顶梁柱」。当时第一眼看到他,给我们的感觉像70多岁的老人。 这个病人喘了十几年时间,却没有做过一次肺功能检查,因为当地没有开展这项检查技术。 他长期吸烟,加上反复受凉,十几年里因为咳、喘反复到当地小诊所治疗,吃氨茶碱,吃消炎药,后来发展到一活动就累,生活不能自理,整个加重的过程缓慢渐进,自己却根本没意识到自己的疾病在慢慢变严重。当看他既往拍的CT片子,整个进展过程一目了然,已经非常严重了。 他告诉我们护士说,我连上厕所都不愿意去,因为一上厕所一活动就开始喘,与其这样活着还不如死了。 而这十多年来他没能得到正确诊治,最大的原因是基层没有同质化的疾病诊治能力,活生生把简单的病拖到最后这么严重的程度。


有一个来自曲靖乡下的16岁小姑娘,她说咳、喘的时候就像被掐住了脖子,随时快要断气的感觉。她父母以及她全家长辈和兄弟姊妹凑了路费和住宿费,举家来到昆明给她看病。当我们团队接待这个小患者时,看到她父母和亲戚就靠在门诊外墙边的地上,齐刷刷地坐了一排,一家人头上全包着头巾。他们用那种怯生生的眼神望着我们,等着我们交代孩子的病情。同事问他们为什么都坐在地上,孩子的母亲回答说,「都饿得没劲了,全家都没吃饭。」为什么都不吃饭?「不知道来的路上要花这么多钱,钱花完了。全家人谁都从来没离开过那个小村庄,一个汉字都不认识,因为害怕到大城市来,全家一起来,互相壮胆。」我们一听,都把自己的饭卡拿给她,让他们去医院的食堂吃饭。


结果,小姑娘的病情并不复杂,只需要规范使用吸入药物,一个月才200块钱。全家人一听如释重负,露出来淳朴的笑容。半年后再来复查调药的时候,孩子的母亲看起来比第一次见到时有精神多了……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每次当我们团队遇到这样的患者,都会受到极大的触动。如果他们的家乡都开展PCCM科规建了,他们的疾病能被及时发现和规范治疗,他们能在家门口看上病,还用得着千里迢迢来昆明看病吗?……于是,我们团队会把平日里看到的、亲身经历的这些,都一一讲给政府的领导听。其实政府的人我们刚开始接触时,可能会觉得他们很淡定,但他们都很想为老百姓做实事。当他们决定要为这个学科立项,为我们摇旗呐喊时,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严谨、务实得多,更加有效率。



从政府牵头发文做规建,到基层主动要求规建,这种从根上的转变前所未有……用不了5年,一定能实现90%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不会再出现在三级医院



PCCM科规建项目在云南省开展的这两年,有些事彻底改变了我们过去对基层的印象,形成了巨大反差——


规建之前我们去基层会诊,通常都是从头讲到尾,几乎算是从最基础开始教他们,一会诊就是一两个小时,会议室里乌泱泱地坐满了医生、护士,给人感觉都不是在会诊病人,而是在讲课。 现在去基层巡讲或者是会诊,讲的都是比较难一些的案例。 我们也经常进行网上会诊,根本不用再教他们基础,而是分享诊断思维。 基层的诊治水平整体上了一个台阶,这充分说明了PCCM科规建的成效是立竿见影的。


过去我们经常在门诊上遇到发脾气的病人,因为做肺功能检查需要患者配合规范操作,非常重要的就是按要求吹好那一口气。 病人经常吹得发脾气嚷嚷开「你们为啥就老叫我吹? 我吹不会! 」我们反复教,有的病人需要两个星期才能学会。 现在在基层医院,随着规范化操作的普及,病人在基层就学会了如何做肺功能检查,基本上到我们这里来的,都是比较疑难的复杂病例。 病人对疾病的认识在提高,对检测手段的规范化操作认识在提高,就是对这项工作成果的极好验证;


过去的基层医院普遍呼吸科没有独立,设施陈旧,专科医师稀缺,现在的改观很大。 比如之前提到的香格里拉地区,迪庆州人民医院为完成PCCM规建,他们的呼吸科去年独立分科,配置了气管镜,派人到我们科来进行专科医师规范化进修,基层医院的呼吸科明显有了起色,做得越来越好。 甚至连一些异常偏远的地方也开始规建了。 有一个叫维西的县份,每年大雪一封山所有人都出不来,只能五六月份等雪融化之后他们的医生可以出来学习。 就是利用这样的机会,他们也在想方设法地进步,想方设法地规建,这种执着朴实的精神很令人感动。 从政府牵头发文让他们规建,强制执行,到他们主动要求规建,要求进步,这种从根上的转变是前所未有的……像这些可对比的例子还有很多。 它带来直接的突出的现象:



一是我们在门诊上看到的慢阻肺等慢性气道疾病患者明显变少了。 因为我们的一级及二级医院越来越规范,患者不再用长途跋涉、举家到昆明来看普通的慢性气道疾病了。 过去我们科室的同志看门诊,一天40多个号看到下午1点多,几乎50%以上是慢性气道疾病病人,这对三级医院医生而言没有太多挑战性。



二是现在门诊病人病情的疑难、复杂性提高了。 大量的慢性气道疾病患者在当地医院就已经得到了有效诊治,来到我们这里的患者越来越多的是需要会诊和MDT讨论的疑难重症。 今年我们给政府、卫健委的工作报告提到了分级诊疗的成果。 领导们说,要给我们5年时间真正实现分级诊疗。 但我们的判断是,用不了5年,3年一定能实现90%的常见慢性气道疾病患者不会再出现在三级医院。



如今,在云南这片我们大家深爱着的土地工作多年后,我们终于感到这一天离我们很近——老百姓可以实现梦寐以求的「在家门口就能看病、看得起病,享受到与国家诊疗水平同质化的服务」的心愿了!真正使我们云南省呼吸疾病患者有就医公平感、获得感。在云南省政府领导下,我们云南呼吸人正充满激情的行进在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康庄大道上。



专家介绍


张云辉

教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内科医师分会第1届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第11届委员,中华医学会云南呼吸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云南呼吸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


采写/视频编辑:冬雪凝;视频拍摄:刘迪;视频制作:刘旋


本文完

排版:Jerry

1186